近年北京擴大其在「全球南方」的出口市場,特別是東協經濟體。(彭博)
高佳菁/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近年中國持續減少對所有已開發經濟體的出口依賴,包括日本、南韓和台灣,與此同時,卻反向擴大與「全球南方」,特別是東南亞國家(東協)的聯繫。《路透》報導,中國的東南亞貿易夥伴正面臨來自中國廉價產品壓低其國內市場價格的前景。這種輸入型通貨緊縮可能造成東協經濟體的經濟下滑、消費者會延後購買、企業延後投資、降低薪資並裁員等「中國衝擊」。
目前中國對東協經濟體的出口主要是經過再加工和出口的中間產品,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成品最終進入亞洲國內市場,這種情況正在開始改變。分析師指出,在東協廉價的製成品裡,很多是從中國進口,然後透過電子商務平台進行銷售,這種模式已成為當地製造商隱憂,尤其是在印尼和泰國。
在印尼,近年來因中國服裝進口量的增加,當地紡織業萎縮導致裁員,在2024年約有8萬人失業,預計今年將有28萬人面臨失業風險。
至於泰國,從2021年到2024年每月都有超過100家工廠倒閉,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業。據獨立智庫K-Research稱,這些工廠主要生產家具、電子產品、服裝、汽車和鋼鐵,這些產業全都面臨來自廉價中國商品的競爭。
專家指出,長久以來,東南亞是中國對外貿易極為重要的通道,對外出口進口大宗原物料等物資都得經過這裡。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出口的16.4%流向了東協,這一比例超過了美國或歐盟。
而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已連續多年持續下降。據報導,2018年中國近20%的出口銷往美國,到2024年以降至14.7%。在此期間,對歐盟的出口比例也有所下降,從17%降至14.4%
儘管中國對東協多國進行投資,創造了當地就業機會,也幫助東協融入全球供應鏈,但同時也擾亂了當地的供應鏈。在泰國,電動車供應過剩導致該國傳統汽車市場爆發價格戰和減產,導致該國十幾家汽車零件製造商倒閉。
整個東協地區的製造業似乎停滯不前。目前,東協所有大型經濟體的製造業PMI均處於收縮區間,且呈穩定下降趨勢,這不僅反映了對貿易戰的擔憂,也反映了中國對這些市場出口增加的負面影響。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