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為長榮海運總經理吳光輝。(記者王憶紅攝)
〔記者王憶紅/台北報導〕長榮海運(2603)今日舉行法說,總經理吳光輝表示,中國運往美國的貨物多是剛性需求,預期美中關稅戰只是將需求遞延,另外,針對美國徵收中國製、中國籍船舶港口費一事,長榮指出,長榮旗下中國建造的船,目前部署在歐洲、亞洲,而加計未來3年的中國建造的船舶,低於20%,因此對於未來變化,會有彈性應對。
根據資料,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貨量在泛太平洋航線的佔比已從 2017年的69% 降到 2024年的59%。這反映出「China Plus One」的策略正在進行,但供應鏈重組仍不容易,轉口貿易也仍然活躍。
吳光輝說,為應對關稅戰引發的市場波動,航運業目前採取空班、減班或撤線等措施,以適應需求變化。然而,這些調整牽動的不只是船期,還涉及船隊調動、港口泊位、內陸鐵路與卡車轉運,以及空櫃的調度,對整體供應鏈的穩定性構成挑戰。
吳光輝表示,長榮海運也同步加快航線優化、拓展區域市場、強化全球網絡,靈活配置艙位,同時提升轉運效率,來應對供應鏈變動與地緣政治風險,提升整體營運韌性。
針對USTR 301條款政策,吳光輝指出,美國USTR提出對特定船舶課徵港口費用,引起了全球關注。世界航運理事會(WSC)公開表示憂慮,指出該政策:擾亂既有的投資和營運安排,增加美國出口商的壓力,特別是農業產品,以淨噸位計費可能懲罰高效率船型,導致運輸成本上升,消費者最終買單。
吳光輝表示,長榮海運與海洋聯盟夥伴將根據市場需求,彈性調整艙位與船隊配置,確保服務品質與競爭力,降低政策不確定性的影響。
吳光輝說,長榮海運依據不同航線及市場的營運特性,選擇具競爭優勢的船型進行布局。整體船隊中,屬中國船廠建之船舶,目前皆布署在歐洲及亞洲區域航線,並未配置於美國航線。此外,若將經董事會核准並依法公告之未來3年內預計交付的新造船計入計算,中國造船的占比預估在20%左右,為因應潛在市場變化提供充足彈性。
長榮第1季累計合併營收則為1099.99億元,年增24.10%。長榮去年EPS為64.87元,創史上第2高紀錄,董事會決議將配發現金股利每股32.5元,以長榮今天收盤價204.5元計算,現金殖利率高達15.89%。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