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面對美國25%關稅大棒,韓國憑藉「世界第2大造船國」的獨特優勢,或許將成為這場貿易博弈的最大變數。(歐新社)
高佳菁/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韓美首輪貿易談判即將正式拉開帷幕,這場被外界視為「關稅攻防戰」的關鍵會談,不僅關乎韓國556億美元對美貿易順差的命運,更暗藏關稅調整、造船業合作與能源採購捆綁3大博弈殺招,專家表示,面對美國25%關稅大棒,韓國憑藉「世界第2大造船國」的獨特優勢,或許將成為這場貿易博弈的最大變數。
外媒報導,在華盛頓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春季會議間隙,韓國財政部長官崔相穆和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官安德根將於台北時間18:00與美國財長貝森特和貿易代表格里爾會面。
作為川普政府首批啟動貿易談判的國家之一,韓國正面臨25%對等關稅的嚴峻威脅。數據顯示,2024年韓國對美貿易順差飆升至556億美元(約新台幣1.8兆),創下歷史新高,較2019年激增近5倍。這一龐大的順差規模,使得韓國長期被白宮列為「重點關照對象」。
而在即將登場的談判桌上,造船業合作將成為韓國的核心談判武器,韓國官員多次強調,這是他們手中「非常重要的牌」。作為全球第2大造船強國,韓國在該領域的優勢讓川普政府不得不重視。此前,美方已明確表達在造船領域尋求合作的意願,而韓國能否藉此換取關稅豁免,將成為本次談判的最大看點之一。
除了關稅和造船業,能源採購和防務費用分攤也被列入談判議程。美國可能要求韓國加大阿拉斯加天然氣項目的採購力度,同時,駐韓美軍費用問題也可能成為美方施壓的籌碼之一。這些附加條件無疑增加了談判的複雜性,使得韓國在爭取關稅優惠的同時,不得不權衡其他領域的讓步空間。
美國韓國經濟研究所專家預測,本次談判可能僅僅是美韓貿易博弈的開端,甚至不排除演變為美韓自貿協定全面修訂的可能性。面對90天關稅暫停期的緊迫時限,韓國既要應對來自盟友的競爭壓力,又需在政治空窗期穩住自身利益,而韓國手中緊握的造船業王牌,或許將成為這場貿易博弈的最大變數,這場談判的最終走向,不僅關乎兩國的經濟關係,更可能影響未來東亞乃至全球的貿易格局。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