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持續老化,經濟又長期低迷,造成許多年輕人對未來缺乏信心,相繼退出社會保障基金。(歐新社資料照)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中國人口持續老化,經濟長期低迷,造成許多年輕人對未來缺乏信心,相繼退出社保基金,寧願把錢省下來,自己給自己養老,也不相信國家提供的退休金。調查顯示,中國包括外送員、網路職播主等超過40%的靈活就業人口,選擇不參加養老保險。如果對養老基金的信心持續流失,所帶來的經濟與社會影響,可能不亞於房地產危機或出口放緩。
《華爾街日報》報導,在成都擔任外送員、現年29歲的劉新(音譯,Liu Xin),每個月的支出規劃中,有1項從未納入預算之內,那就是每個月向中國政府主導的養老金計劃繳納1400元人民幣(下同,新台幣6235元)。
劉新表示:「這筆錢夠我2星期的伙食費了,我不能把這筆錢鎖死40年,到時候(政府)養老基金可能都破產了。」劉新這種態度如今反映出中國年輕勞工觀念的轉變,而這正加劇北京方面無法忽視的財政壓力。
中國最新的預算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社保基金收入成長5.2%,達到11.89兆元(新台幣52.96兆元),但支出成整更快,增幅為7%,達到11.99兆元(新台幣53.4兆元),創下2018年以來的首次赤字。中國中央政府用財政補貼填補了這個缺口,但這種補貼措施也承受著壓力,官方預計2025年財政赤字將達5.7兆元(新台幣25.39兆元),創歷史新高。
一些地區的社保基金仍有盈餘,但像黑龍江和遼寧這樣的老工業省份長期存在養老金缺口。中國中央政府的調劑基金現在將廣東等較富裕省份的繳費調撥給財政困難省份,去年這個機制跨省調撥了2840億元(新台幣1.26兆元),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
人口結構老化確實帶來拖累,但北京決策人士對於自願不參加社保基金的情況日益感到擔憂。調查顯示,超過40%的靈活就業人員(包括外送員、網路直播主和自由職業者)選擇不繳納養老保險。許多人需要同時繳納個人和單位繳費部分,繳費比例為收入的20%,對許多人來說,這筆帳不合算。
在深圳擔任自由設計師、現年32歲的陳慧(音譯,Chen Hui)直言:「如果規則獎勵那些不繳納養老保險的人,那為什麼還要傻乎乎地交錢?」
為了舒緩養老金體系的壓力,北京當局已開始採用結構性和財政工具。從今年1月開始,中國70多年來首次開始提高法定退休年齡,到2040年,男性的退休年齡將為63歲,女性的退休年齡也將逐步提高。預計這項措施將透過延遲支付退休金和延長社保繳費年限,為該體系爭取大約5年的緩衝期。
與此同時,中國中央政府今年對養老金體系的補貼增加了8%,遠超GDP增速。這些轉移支付現在堪比教育支出。儘管官員們將這些補貼定位為穩定措施,但一些債券分析師警告稱,這些救助措施可能會擠占創新、綠色基礎設施和地方債務減免方面的支出。
目前養老金在中國各級政府借款中的佔比接近四分之一,如果資金缺口擴大,中國中央政府可能被迫作出不得人心的選擇:提高薪資所得稅(會損害企業)、削減福利(會不利於消費)或增加債務(危及主權信用),每種做法都會影響整體經濟和金融穩定。
這還會在資本市場上產生連鎖反應。意在成為中國長期機構投資人的(SSF)去年因各省份動用儲備金,而被動減持了價值1200億元(新台幣5344.56億元)的資產,此舉使該機構從一個穩定的買家變成了淨賣家,進一步削弱了中國投資人信心。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