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央行正迅速拋售長天期美債、反向增持短天期美債。(路透)
高佳菁/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近期外國央行快速拋售美國長天期公債,把資金全挪至到期時間「1年以下」短天期公債。多家外媒指出,外國央行的舉措恐顯示,外國政府對美國長期展望感到悲觀,正試著增加短期內能存取的現金部位。
《Barron's》、《路透》16日報導,截至2月份的連續4個月期間,外國央行及政府機構持續賣超到期時間超過1年的美國長債;與此同時,買進在一年內到期,基本上無風險的短債。
根據每月財政部國際資本流動(Treasury International Capital)報告顯數,2月期間,外國央行賣超了196億美元(約新台幣6371.8億元)長債,這是延續上月賣超241億美元(約新台幣7834.4億元)、2024年12月賣超423億美元(約新台幣1.37兆元)、2024年11月賣超83億美元(約新台幣2698.1億元)。
與此同時,外國央行和政府機構2月買超616億美元的債券(約新台幣2兆元),在上個月、2024年12月也分別買超670億美元(約新台幣2.17兆元)、23億美元(約新台幣747.6億元)。數據顯示,這些央行的買盤全集中在「1年期以下」的短債,暗示各國央行偏好這些短天期國庫券的殖利率,並希望縮短手上投資組合的存續時間。
富國銀行(Wells Fargo)總經策略師Angelo Manolatos表示,各國可能是想增加流動性、因應可能的匯市干預行動。手邊取得現金的管道變多,讓各國央行更能充裕買進本國貨幣,在必要時推升匯價。
根據Mordor Intelligence的報告,2025年全球債券市場總規模估計為142.44兆美元(約新台幣4616.5兆元),美國佔有最大的市場份額,其規模達46.03兆美元(約新台幣1495兆元)、位居全球第一。
日本仍是美國最大外國債主;截至2025年2月,持有的美債金額達1.158兆美元(約新台幣37.38兆元),第二為中國7843億美元(約新台幣25.49兆元),之後依序為英國、盧森堡及加拿大,各為6902億美元(約新台幣22.43兆元)、3735億美元(約新台幣12.14兆元)及3287億美元(約新台幣10.68兆元) 。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