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購買門檻較低,成為高房價環境下的一帖解方。(記者徐義平攝)
〔記者徐義平/台北報導〕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最新發布,去年第四季,全國每1.81戶房屋就有一戶屋齡超過30年,再觀察10年來,聯徵中心發布27年以上老屋的交易占比,2015年時占比約23%,但到了2020年占比拉高至26%,2024年更衝高至28%。
房市專家何世昌分析,老屋雖然有建物結構安全的疑慮,加上屋況普遍較差,但有一句俗話是「便宜治百病」,老屋購買門檻較低,成為高房價環境下的一帖解方。另一方面,老屋的存量和委售量較多,成交占比自然會放大,這種現象並不等於民眾喜愛買老屋,可能更多是不得已的選擇。
台灣老屋比率拉高主要有二,其一是重建、建物新陳代謝的速度過慢,舊屋庫存過高,尤其是60年代到90年代台灣高速都市化所製造的房屋供給量過於龐大,其次是房市結構轉變、建商鎖定郊區、重劃區等大量土地供給的區域推新案,乃至中、南部新興聚落的動能強,也間接排擠老屋重建的投入。
房市修正階段 加碼老屋重建措施
高力國際不動產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建議,政府應把握目前房市修正時機,加碼利用獎勵措施、貸款限制鬆綁等既有工具,強化民間投入都市活化的誘因。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老房子公設比較低,實用空間相對實在,尤其地處雙北市捷運站周邊或者市中心都有穩定買氣,再加上雖時間變遷超過30年的房子越來越多,但在大台北以外可能還是要有電梯的中古大樓,較容易受到青睞。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