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台積電(2330)宣布對美國加碼投資1000億美元。(彭博資料照)
高佳菁/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今年3月,台積電(2330)宣布對美國加碼投資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3兆元),外媒對此稱雖然暫時平息川普對台灣「竊取」美國半導體業的指責,但可能依然無法擺脫來自美國總統川普的壓力,只能爭取到時間,投資人更擔心台積電在美國大規模擴廠將稀釋原本的獲利能力,也擔憂川普可能還會繼續加壓。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台積電ADR股價自1月川普就職後,從創下歷史新高以來已跌逾17%。投資人憂慮主要來自兩方面:1是若台積電未能達成川普的高期望,川普可能再度向其施壓;再來,美國製造的快速大規模擴張可能拖累台積電一向優異的淨利率。
文章點出,台積電對於如何及何時投入額外的1000億美元,以及具體用途,未透露太多細節。這與台積電5年前在川普第1個任期內首次承諾投資亞利桑那州產能時形成對比。當時台積電提供的資訊有開工日、將採用的製程、預定量產時程與規劃的晶片產量等資訊。
除此之外,台積電2022年底將投資加碼到400億美元(約新台幣1.3兆元),以及2024年4月再提高到650億美元(約新台幣2.1兆元)時,也都提供了類似的細節。
但這次台積電僅表示,除了原本規劃的3座晶圓廠之外,再興建3座晶圓廠,外加兩座先進封裝廠,並設立研發中心。知情人士稱,台積電加碼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只是對已做好的長期計畫給出價格標籤的估計值,也就是說,台積電這次的宣布訊息所反映的只是意向,並非承諾。
貝恩公司專研半導體業的合夥人韓貝瑞(Peter Hanbury)表示,台積電早已計劃要在美國蓋多座晶圓廠,也許只有原本不在規畫中的先進封裝廠,可被視為新投資,而台積電承諾在亞利桑那州設立的研發團隊,也只是在微調已量產的製程,而非研發先進新技術。
此外,台積電的研發投入也未出現重大變化。公司表示,在亞利桑那州承諾建立的「研發團隊單位」僅用於對已量產的製程技術進行增量調整,而非開發尖端新技術。
韓貝瑞表示,「研發仍留在台灣,這是台積電的1大挑戰。」他補充,無論是台積電、英特爾(Intel)或三星(Samsung),「幾乎沒有任何情境下,半導體公司會將研發搬遷到新的地理區域。」
接近台積電的消息人士表示,新增的1000億美元僅是對長期規畫的預估成本,白宮的公告更多是展現意圖,而非正式承諾。
上週英特爾前CEO季辛格(Patrick Gelsinger)指出,除非是在美國設計下1代電晶體技術,否則美國不具領導地位。
目前預計華府將延後對晶片加徵關稅,直到4月2日宣布「對等關稅」後再做決定,業界專家認為,這項延遲可能是因為對半導體零組件徵稅的技術挑戰。
一些人認為,台積電的壓力只是暫時減輕。台積電客戶1位主管表示,一些人認為,台積電的壓力只是暫時減輕。台積電客戶1位主管表示,川普可能還會繼續加壓,逼台積電與其他廠商進一步兌現承諾,「他很喜歡1000億這個數字,但這恐怕還不夠。」
文章點出,台積電在美國擴張的規模仍遠不及其在台灣的投資,該公司計劃在台灣再建10至11座晶圓廠。Bernstein分析師估計,即使全部完工,台積電亞利桑那廠的產出最多只占其2030年代初期總營收的3分之1。
但從長遠來看,1位高管表示,由於台灣的工程人才、土地、電力和水資源,會限制台積電在國內的發展,所以它遲早要向外擴張。
至於台積電大幅加碼投資的承諾,是否能讓川普政府不再要求它協助英特爾製造業務走出困境?業界專家認為,那是「不可能」的計畫,因為兩家公司的工具和流程截然不同,改造英特爾的成本可能比新建廠房更高。
但有台積電客戶的高管認為,華府可能要求台積電重振英特爾,並投下巨資,「等建立一切後,再指控你壟斷,必須撤資」,他們會找到買主。他說:「我認為這就是最終的結果」。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