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前財務長估台積電2027年EPS有80元 「現在是好買點」

2025/03/31 16:29

台積電前財務長曾宗琳預估2027年台積電每股盈餘可能衝上80到85元。(彭博資料照)台積電前財務長曾宗琳預估2027年台積電每股盈餘可能衝上80到85元。(彭博資料照)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晶圓代工龍頭(2330)3月初宣佈加碼投資美國,引發各界關注,資深媒體人林宏文今(31)日在臉書撰文引述台積電前財務長曾宗琳的看法,曾宗琳認為,任何政治和局部經濟、科技事件的影響,造成股市和股價的下跌,都是入場的好買點,並預估到2027年台積電每股盈餘可能衝上80到85元。

曾宗琳表示,目前所有內外資研究報告對台積電EPS共識是2025年會落在60元左右,2026年達70元左右。而現在大家的重心應該是著重在2027年每股會賺多少錢,曾宗霖認為,可能達80到85元。台積電2024全年每股盈餘45.25元。

台積電美國廠生產成本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焦點,外界質疑可能會比台灣高出50%,甚至是多3倍,曾宗琳則認為這種情況「不會,也不可能」,但實際成本會多出多少,掌握在台積電自己手上。

文中指出,一片晶圓的生產成本,以目前在美國生產的技術而言,單單機器設備就要佔比生產成本的60到70%,台積電這些機器在台灣買入,在美國買入,在任何地方買入,FOB價格應該都一樣,運費、雜費或是潛在的關稅相較之下是小金額;另外,晶圓片、備用零件等等硬體,也許佔比5-7%,在美國買入必須要花費的金額也不會差異太大;水電和氣體等等軟的東西,有的台灣貴,有的美國貴,總體的差異應該也有限。上述費用全部加總在一起,可能已經佔一片晶圓的生產成本的80-85%。

剩下在美國相對會比較貴的項目,第一大項是廠房、機房,成本可能佔比5%,這個成本可能要比在台灣建要多個一倍。第二大項是人力成本,佔比最多就是3%,成本價格要差到3倍的最有可能就是這一項目。如果把這些在美國生產所必須要有較高花費的項目加總起來,估計會比在台灣的生產一片晶圓高出5-7%左右而已,隨著技術往前推進,比率只會降得更低。

文中也提到,在美國廠生產每片晶圓的最後成本,會因為管理能力和產出效率決定真正的生產成本,這裡的差異可能達到3-7成。曾宗琳預估,現在台積電每片晶圓的實際的生產成本,可能比英特爾(Intel)的實際每片晶圓的生產,要低上30到50%。以數字來表達的話相當於,台積電一片晶圓10,實際生產成本是5,所以賺5,反觀英特爾每片晶圓生產成本可能達8-12,換句話說台積電的每片晶圓賣價,要比英特爾每片的實際生產成本還要低。

至於台積電去美國設廠生產,會不會也有類似管理能力和產出效率不良的問題,曾宗琳則表示,如果真的會有管理能力和產出效率的大問題,那不要說台積電要在美國蓋6個廠生產,恐怕連第一個廠都不會「滿」廠生產。台積電的董事會也不會通過繼續在美國擴廠生產,否則一定會被佔台積電股份70%以上的外資提告。

台積電永遠不會成美積電

談到台積電是否會變成美積電,曾宗琳直言「永遠不會,也不可能會」。文中指出,1650億美元(約新台幣5.48兆元)的投資,這個金額從任何角度看都是一個天文數字,連美國總統都要忍不住的讚嘆,問題是這要花多久的時間才會完成整個1650億美元的投資,答案絕對不會是川普四年的任期內,因為連廠房都不可能來的及蓋完,更別談安裝機器設備和正式生產。

曾宗琳表示,半導體的生產是要一步一腳印,從廠房的建置,機器設備的製造和引進,客戶的需求演進,生產管理的調整精進,所有的所有事情都要有一個過程,也都要花時間。曾宗琳預測,如果台積電美國廠的進展一切都完美順利、經濟持續增長、需求也完全擴張,那台積電美國廠每兩年增加一個廠,這已經是突破業界的所有極限,整個1650億美元要完全在這種完美狀況下執行完成,最快也要8到10年,也就是2035年。

曾宗琳隨後提到,到2035年,台積電的總資產預估有可能會接近8000億到1兆美元(約新台幣26.6兆至33.2兆元),目前約落在3000億美元(約新台幣9.97兆元)。以這一數字來看,1650億美元佔比大約是16-20%,相當於台積電還有70%的生產資產在台灣。目前台積電有超過一萬個工程師在研發工廠「純」做製程研發,到2035年時也許會達2萬人。美國廠預估幾年後會有1000到1500人的研發工程師在工廠做製程改善的工作。從這個人數和功能性的差距,就可以看出為什麼台積電持續的強調技術會永遠植根於台灣,生產也會永遠植根於台灣的基本原因。

另外一個熱議的話題則是「台積電在台灣做的平平穩穩的,為什麼要自找麻煩去海外設廠生產?」曾宗琳認為,原因很簡單就是因應地緣政治的改變和客戶的要求。台積電的重要大客戶,一方面要考慮地緣政治可能造成供應鏈的問題,以保持企業的長遠運作;再方面,尤其是美國企業,更要考慮政府所帶來的政治壓力,更別說美國關稅的改變所帶來的成本衝擊。所有這些的可能原因,再加上各式各樣我們不知道的原因和考量,所有的台積電的客戶就一口徑的要求台積電去當地國家、地區設廠。

曾宗琳補充,從台積電本身的立場和需求來看,台積電也必須趕快去海外設廠,擴大整體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才能確保未來的40年還是半導體產業的霸主。首先就是優質人力的需求,半導體的製造公司要能夠成功,不是幾個菁英,也不是幾十幾百個優質工程師,也不是幾千個能幹的工程師就能夠做好生產工作的,需要的是幾萬,未來是十幾二十萬優質的人力才能成事。

曾宗琳表示,台積電現在的總資產在3000億美元不到,有5萬以上的優質人才拼命工作,幾乎集中在台灣的台成清交,和所有的優質人力。假設再過10年,台積電的資產規模可以到1兆美金,也就是現在3倍大的規模,台積電可能面臨到優質人才缺口,如果不能填滿,恐怕也將遇到現在三星、英特爾遇上的狀況,因為優質人才的不足,研發上和營運上就很容易出現問題。曾宗琳指出,台灣2300萬人口撐不起擁有1兆資產的台積電,只能去中國以外的全世界,另外的30億人口裡尋找願意為半導體生產工作付出的優質人才。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