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曾是奈及利亞經濟主要動力。(法新社資料照)
林浥樺/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紡織業曾是奈及利亞經濟主要動力,為這個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提供了數十萬個就業機會,結果曾擁有超過150家紡織廠的奈及利亞,如今仍在營運的僅剩不到4家,係因來自國外(尤其是中國)廉價紡織品的湧入,使其陷入苦苦掙扎境地。
根據《德國之聲》報導,奈及利亞雖擁有棉花農場。然而,其紡織品製造商需要從其他國家採購染料、化學品、澱粉和合成纖維。相較之下,中國紡織業受益於「一條龍」的供應鏈,所有必要的商品甚至機械都可以在國內供應。
奈及利亞國家棉花協會主席Anibe Achimugu說,「中國已經生產了所有原材料」、「這意味著他們可以以更便宜的價格生產」。
奈及利亞紡織業面臨的另1障礙是該國貨幣奈拉貶值。 2023年,奈及利亞總統提努布(Bola Tinubu)結束了將奈拉維持在固定價值的措施,而是讓奈拉的價值由外匯的供需關係決定。
結果該國貨幣貶值,導致進口原材料和零件的成本上升。
奈及利亞紡織品製造商協會的Kwajaffa指出,進口紡織品通常由聚酯而不是棉製成,聚酯纖維較便宜,但品質也較低。
Kwajaffa稱,進口紡織品往往褪色很快,使用壽命不如棉織物。然而,由於一些外國布料會仿造奈及利亞設計與製造,消費者可能會誤以為它們是就是由奈及利亞製造商生產的。
此外,Kwajaffa還說,從中國走私的服裝有時被非法標記「奈及利亞製造」,並以較低的價格出售。
Kwajaffa表示,由於價格便宜,當地人更願意接受劣質材料對皮膚的損傷,也不管顏色會不會快速褪去。
他說,那些假冒產品進來後很容易在清洗後退色,他們就把責任推卸給「奈及利亞製造」,因為他們買的是同樣的設計。
1997年,奈及利亞政府推出了紡織品發展基金徵稅政策,對進口紡織品徵收10%的稅,旨在支持當地生產。但20多年後,Kwajaffa表示這筆錢「還沒到達製造商手中」。
由於缺乏資金支持,本土生產商在與廉價進口產品的競爭中不斷失利。產量下降導致數百萬人(紡織工人、棉農和棉商)失業。
因為對當地種植的棉花的需求持續下降,棉花種植的衰退「在奈及利亞非常明顯」。另根據產業數據顯示,奈及利亞曾擁有超過150家紡織廠。據Anibe Achimugu稱,如今仍在營運的僅剩不到4家。
此外,缺乏可靠的電力供應也同樣影響了奈及利亞的紡織品生產。許多製造商依賴柴油發電機,這進一步增加了生產成本,使得本土製造商更難與中國等電力供應更穩定的國家競爭。
去年夏天,奈及利亞政府簽署1項協議,將提供約35億美元貸款振興紡織業。然而,Kwajaffa持懷疑態度,因為此類舉措通常會在實施之前陷入停滯。
Kwajaffa稱,棉花、紡織和服裝業的代表沒有見過這筆貸款,也不知道政府的使用計畫。他說:「政府總是提起預算問題,說預算資金不足。所以,我們總是不知所措。」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