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勞力密集產業大舉轉向東南亞 北京面臨社會穩定、經濟成長兩難

2025/03/26 06:49

中國紡織等勞力密集型製造業正在消失,對社會穩定和經濟成長造成衝擊。(美聯社資料照)中國紡織等勞力密集型製造業正在消失,對社會穩定和經濟成長造成衝擊。(美聯社資料照)

首次上稿 03-25 22:10
更新時間 03-26 06:49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國2000年代初期加入世貿組織(WTO)後,位先進製造業國家帶來「中國衝擊」,如今中國自身也面臨勞力密集型製造業正在消失,數以百萬計年紀較大、技術水準較低的工人陷入失業困境,對社會穩定和經濟成長造成衝擊。

 滙豐銀行首席亞洲經濟學家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表示,近幾十年來,中國充分利用了勞動力豐富的優勢,成為全球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主要製造國,「如今遊戲結束了」,北京如今可能自己也面臨加入WTO後,給先進製造業國家帶來的「中國衝擊」,當時訂單大量從成本更高的地區,轉移到廣東和中國其他省份的低成本工廠,而今工廠已轉換至越南和印尼等出口激增的國家。

 常州大學、鹽城師範學院和河南大學的學者對2011年至2019年紡織、造紙、印刷等中國12個勞力密集型製造業的分析發現,這段期間平均就業人口縮減約14%,相當於減少近400萬個工作機會。《金融時報》對2019年至2023年中國上述12個產業的分析發現,就業機會進一步減少340萬個。

 哈佛大學甘迺學院研究製造業衰退,對勞動力影響的韓森教授(Gordon Hanson)研究顯示,2013年中國在10種勞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市佔率達到40%高峰,到2018年美國關稅開始發威後,就降至32%以下。即使是需要先進工藝的產品也無法倖免,在美中關係緊張下,許多中國和外資企業,都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而主要受益者是東南亞國家。

 麥肯錫報告指出,2019年至2023年間,越南和印尼的出口,年複合成長率分別達8.2%和12.3%;官方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兩國共增加1000萬個製造業就業機會。

 面對勞力密集型製造業工作流失和經濟成長放緩,北京當局的對策,不是發展消費驅動型經濟和服務業,而是推動大規模自動化和推出所謂的「新質生產力」;但分析師指出,高科技出口產業的勞力密集程度較低,且無法提供足夠的新機會來吸收過剩勞力。

 當過剩的非技術工人,被擠出日益自動化和需要更高技術的行業時,他們可能面臨失業,或者工資陷入停滯或下降,進而抑制需求並阻礙經濟成長,最終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包括失業率上升、犯罪率上升和社會動盪,勞動力兩極分化的國家,也會遭遇政治不穩定。

 香港非政府組織「中國勞工通訊」就記錄到,去年中國製造業發生了452起抗議事件,創近10年來最高,主要原因是工廠倒閉、搬遷和欠薪。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