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犬兇猛,在全球多地傳咬人甚至咬死人的相關事件。比特犬示意圖。(擷取自中國社群媒體)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近日台北市一隻比特犬跳車咬傷停等紅燈的機車騎士,而且是 11天內二度傷人,引發關注;在美國也曾有7旬婦人被比特犬咬死。據報導,由於比特犬攻擊性極強,不少國家特地專門加強法律規範,萬一有人遭遇惡犬攻擊,裁罰也各不同。
綜合媒體報導,農業部多年前公告,比特犬是「具攻擊性寵物」之一,出入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時,應由成年人伴同,並以長度不超過1.5公尺之繩或鍊牽引及配戴口罩。依照《動物保護法》,攻擊性寵物出入公共場所沒有採取適當防護措施,將罰3萬到15萬元。載運犬貓若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依照《台北市動物保護自治條例》可罰2千到1萬元。自2022年3月1日起為「指定禁止飼養或輸入之動物」,禁養前就存在的犬隻可透過登記繼續飼養,若於2023年3月1日前未辦理寵物登記者,即違反動物保護法第36條第3項規定。
在美國,比特犬咬人事件層出不窮,各年齡層都發生過,甚至有人被咬死,雖然聯邦政府並未針對特定品種狗隻頒布法令限制,約40個州及上千個城市與近300個美軍基地均管制包含比特犬在內的某些攻擊型犬隻品種。
全美各州對惡狗咬人的法律規範不同。在加州,若犬隻咬傷人、飼主恐面臨最高500美元(約新台幣1.6萬元)罰金。如果是凶猛犬種咬傷他、飼主恐面臨最高1000美元(約新台幣3.2萬元)罰金。紐約州規定,如果飼主放任犬隻咬傷他人,造成嚴重身體傷害,可能面臨最高1500美元(約新台幣4.9萬元)民事罰金。如果犬隻先前曾展現危險性,飼主卻仍放任犬隻,導致他人被嚴重咬傷,飼主可能面臨3000美元(約新台幣9.8萬元)罰金,或被處以90天監禁或兩者併罰。
日本政府未明文規定禁止飼養的犬隻品種,僅有地方政府依照自治條例針對特定犬隻飼養進行管制。以札幌市為例,包含秋田犬、土佐犬、牛頭㹴等十多種犬隻都被列為管制犬隻,飼主須遵守規定,將犬隻飼養在籠內,若飼養在柵欄內,出入口也需上鎖。
根據日本環境省的家庭動物等飼育與保管標準規範,狗主人在室外遛狗時必須使用狗繩,並注意遛狗的地點和時間。因此,在日本難以看到未被牽繩的犬隻。
英國政府官網公告4種攻擊性犬種被明令禁養,包括比特犬、日本土佐犬、阿根廷杜告犬及巴西菲勒犬。法律禁止犬隻進入特定場所或地點需隨時繫上狗繩,或在公共場合戴上嘴套等。根據1971年訂定的「動物法」和1991年「危險犬法案」,犬隻咬傷人,最高可處1000英鎊(約新台幣4.2萬元)罰金,咬人的犬隻最重可能被沒入或人道銷毀。
去年澳洲也發生比特犬攻擊主人,但因不受控而遭警方擊斃。澳洲各州對犬隻管控有所不同;其中,布里斯本為例,2017年通過動物地方法規包含比特犬、日本土佐犬、巴西非拉狗、阿根廷杜告犬、加納利犬都屬被禁止的犬隻。昆士蘭州在去年4月通過相關法律規定,狗隻攻擊他人造成嚴重傷害或死亡,飼主將會面臨3年監禁和10.8萬澳幣(約新台幣近227萬元)罰款。
香港法例第167章《危險狗隻規例》對「格鬥狗隻」、「已知危險狗隻」及「大型狗隻」的管制,比特犬及其品種的混種狗均屬於「格鬥狗隻」,屬於法律列明的比特鬥牛㹴、阿根庭杜告狗、日本土佐犬、巴西非拉狗4大禁犬之一,一律不得被輸入香港售賣及繁殖,違者最高可被罰款5萬元港幣(約新台幣21.2萬元)及監禁6個月。
香港的格鬥犬必須由獸醫為其進行絕育手術,格鬥狗隻在公眾地區必須戴上口罩和用一條不超過1.5公尺長的狗帶牽引,也須戴上特定的頸圈。若狗隻未以繫繩牽引或以其他方式控制,狗咬傷人後,飼主會違反狂犬病條例、觸犯刑事罪行,罰款最高1萬元港幣(約新台幣4.2萬元)。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