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帶一路」計畫使愈來愈多的國家無力償還鉅額貸款,陷入債務危機。(美聯社資料照)
林浥樺/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推動「一帶一路」,成為中國「大國外交」戰略的核心,然而隨著這項野心勃勃的計劃上路超過十年,愈來愈多的國家無力償還鉅額貸款,陷入債務危機,專家直指,「一帶一路」演變成1個無法兌現承諾、引發國際社會質疑的警世故事。
國際安全研究分析師夏爾瑪(Vaishali Basu Sharma)投書《Daily mirror》,指出截至2025年,「一帶一路」計畫的衰弱已無法被忽視,巴西、印度、義大利等主要經濟體,都開始疏遠這似乎越來越擴大中國影響力的計畫,因為該計畫並不是真正想促進經濟發展。
「一帶一路」起初吸引了多達150個國家加入,但許多國家發現,相比帶來的好處,負擔似乎更大。文章舉例,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原本是「一帶一路」計畫的最高成就,但由於規劃不善、安全問題,致使瓜達爾港至今未能投入營運,且高速公路等重要基礎設施,迄今都未完工,使巴基斯坦目前積欠中國債務高達690億美元(約新台幣2.2兆元),顯示出「一帶一路」所帶來的繁榮承諾往往會導致金融不穩定。
這狀況在各大洲都有重複出現。在東南亞,承諾用於基礎建設的500多億美元資金仍未兌現。1調查結果發現,中國在該地區建設的基礎設施項目,僅有35%已經完工,反而日本的完工率達64%,亞洲開發銀行的完工率也有53%。
上面對比明顯地顯示出,「一帶一路」問題並非源自國際基礎建設本身的挑戰,而是源自於中國自身問題。
「一帶一路」使1國家陷入「債務陷阱」這句話,斯里蘭卡就完美呈現出。斯里蘭卡接受了超過10億美元(約新台幣328億元)的中國貸款,用於建造1個經濟可行性存疑的港口,但由於無法產生足夠的收入,中國最終透過99年的租約獲得了控制權。
中國的策略並不僅限於金融控制,還可能透過向夥伴國家大量供應廉價中國商品,破壞當地的產業,並造成了長期的經濟依賴,此舉對柬埔寨、尼泊爾和緬甸市場影響尤為嚴重。
文章表示,這些國家的國內企業難以與人為壓低價格的中國進口產品競爭。此外,許多「一帶一路」計畫具有軍民兩用潛力,這引發了人們對民用基礎設施可能轉化為軍事資產的擔憂,從而擴大了中國在印度洋地區的戰略影響力。
文中指出,現在中國的「一帶一路」計畫衰退也越來越明顯,2023年,「一帶一路」計畫有19個國家宣布停止,喊停的國家包括土耳其、肯亞等。
雖然2024年中國整體對外投資成長了10%,但這1數字卻掩蓋了「一帶一路」計畫倒退的事實。
文章示警,「一帶一路」已成為侵蝕主權、限制政策選擇的機制。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和寮國等國家都是很好的例子,顯示中國的投資承諾往往會導致這些國家的自主權下降,並增加其受北京影響的脆弱性。
「一帶一路」計畫非但沒有促進共同繁榮,反而造成了一系列未完成的項目、難以承受的債務以及緊張的外交關係。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尋求擺脫中共,「一帶一路」越來越不再被視為國際發展的典範,而是個警示故事,警示人們在接受基礎設施投資時不慎考慮長期後果將面臨風險。
隨著各國不斷重新評估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也代表著人們對中共國際發展和影響力方式的更廣泛質疑。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