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LTN經濟通》東協半導體大國 悄悄崛起

2025/03/04 07:08

馬來西亞憑藉其地緣政治的優勢,以及在封裝測試供應鏈的厚實基礎,近年逐漸在半導體全球供應鏈中崛起。(彭博)馬來西亞憑藉其地緣政治的優勢,以及在封裝測試供應鏈的厚實基礎,近年逐漸在半導體全球供應鏈中崛起。(彭博)

大馬檳城70年代即建自貿區 吸引大廠進駐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半導體如今被視為重要戰略物資,世界各國紛紛爭相推動半導體產業發展,美國和中國從貿易戰一路延伸至晶片戰的爭端,所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崛起,更讓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被提升為國家安全等級,最近幾年來,位於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憑藉其地緣政治的優勢,以及在封裝測試供應鏈的厚實基礎,正接納尋求從中國轉移業務的美國和歐洲公司,台灣的封測、設備業者也紛紛插旗,這讓馬來西亞成為全球晶片供應鏈中的關鍵環節,以及全球半導體大廠的避風港。

《紐約時報》曾報導,美國半導體巨頭英特爾(Intel)以及德國晶片製造商英飛凌(Infineon),分別在馬來西亞投資了約70億美元(約2316億元新台幣),輝達 (Nvidia) 也正在與馬來西亞的公用事業集團合作,耗資43億美元(約1422億元新台幣)開發人工智慧(AI)雲端和超級電腦中心。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愛立信(Ericsson)、博世(Bosch )和科林研發(Lam Research)也都擴大了在馬來西亞的業務。

奧地利科技巨頭奧特斯(AT&S)也是眾多決定遷入或擴大在馬來西亞投資的歐美晶片企業之一,儘管奧特斯在奧地利、印度、南韓,以及奧特斯最大的生產設施所在地中國,都有設廠,但奧特斯執行長格斯登美爾( Andreas Gerstenmayer)坦言,公司在中國投資20年後,需要實現業務多元化。他並指出,馬來西亞在半導體後端製程(back end)方面的經驗,是主要吸引投資的因素之一。

報導指出,東南亞在南海地區的戰略地位,以及與美中長期的經濟聯繫,使得該地區成為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建廠地點,雖然泰國、越南等國也大力吸引半導體公司的進駐,不過馬來西亞有個先行優勢,就是1970年代時就抓住了科技浪潮帶來的機會,在檳城峇六拜(Bayan Lepas)建立了自由貿易區,除了提供外資特定免稅專案外,也修建了工業園區、倉庫及道路,使英特爾與Litronix等國際大廠紛紛進駐。

另一方面,馬來西亞大部分人口會說英語,較廉價的勞動力,以及政權相對穩定,擁有半導體後端製造的經驗等,都是讓馬來西亞在東南亞國家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因素。

馬來西亞在檳城峇六拜建立了自由貿易區,吸引外資進駐。(彭博)馬來西亞在檳城峇六拜建立了自由貿易區,吸引外資進駐。(彭博)

總理安華 對半導體企圖心強

馬來西亞政府希望藉由一系列政策,來爭取更多投資金額,並把眼光鎖定半導體上游。馬來西亞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2024年5月宣布「國家半導體戰略」(NSS),這是項分成3個階段、5大核心目標的全面計劃,3個階段分別是:建立基礎、走向前端與前端創新;5大目標分別是:投資、公司成長、研發中心、培訓和財務支持。

第1、主要確保第1階段至少獲得5000億令吉(約3.92兆元新台幣)的投資,重點關注在國內直接投資(DDI)於積體電路(IC)設計、先進封裝與製造設備上,以及專注於晶圓廠和製造設備的外國直接投資(FDI)。

第2、馬國政府希望能在設計與先進封裝領域,建立至少10家馬國企業,創造10億至47億令吉(約78.49億至368.9億元新台幣)營收,另外還有至少100家半導體相關馬國本土企業,創造接近10億令吉營收,為國內員工創造更高薪資。

第3、將馬來西亞打造成全球公認的半導體研發中心,並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企業研究中心,和整合馬來西亞和國際頂尖人才的卓越中心。第4、馬國打算在未來5至10年內,培訓6萬名馬來西亞工程師,來組成高技能半導體勞動力。第5、提供不低於250億令吉(約1962億元新台幣)的財政支持與針對性激勵,確保NSS得以順利落實並運作。

馬來西亞的戰略定位,也是NSS的核心支柱之一。作為一個「中立、非結盟」的地區,馬來西亞能夠成為分散與多元化的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地點,以減少地緣政治風險與供應鏈脆弱性。

馬來西亞的「國家半導體戰略」(NSS),是項分成3個階段、5大核心目標的全面計劃。圖中為馬來西亞首相安華,圖右為英飛凌執行長哈奈貝克(Jochen Hanebeck)。(彭博)馬來西亞的「國家半導體戰略」(NSS),是項分成3個階段、5大核心目標的全面計劃。圖中為馬來西亞首相安華,圖右為英飛凌執行長哈奈貝克(Jochen Hanebeck)。(彭博)

馬來西亞已是全球第6大半導體出口國

目前,馬來西亞已是全球第6大半導體出口國,占據全球半導體組裝、測試和封裝(ATP) 市場13%的比例,貢獻全球半導體產量7%,美國更有高達23%的晶片是在馬來西亞生產的。

只是《晶片戰爭:爭奪世界最關鍵技術》一書的作者米勒 (Chris Miller)認為,馬來西亞在美中科技戰中的中立立場,在未來恐怕會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他今年1月在馬來西亞經濟論壇(FEM2025)上指出:「地緣政治格局既帶來機會也帶來風險,但對於作為戰略性產業的半導體產業來說,要保持中立並不容易。」

米勒表示,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近年的投資熱潮,部分原因正是其中立立場,所帶來的吸引力,但挑戰在於,美國和中國正在日益加強對半導體供應鏈的干預,採取更具侵入性的貿易措施。舉例來說,美國正在規範美國製晶片製造設備的使用方式,即便這些設備被安裝在台灣;同時,中國也在加強對關鍵礦產出口的管制。米勒解釋稱:「如果1個國家從中國進口這些關鍵礦產,那麼該國甚至不被允許將其出口至某些特定國家,比如美國。」

米勒表示,美國和中國2個超級大國,越來越多將政治介入全球供應鏈,即便涉及第3方國家,這種趨勢也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意味著,要維持中立將變得越來越困難,因為多個國家都在試圖影響供應鏈的結構,並利用其企業、技術及原材料的影響力,來施加不同形式的政治影響力。」

米勒認為,雖然這並不代表馬來西亞完全無法維持中立, 但這將是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如何真正做到中立?當中國與美國對某一議題持不同立場時,馬來西亞又該如何抉擇?」

《晶片戰爭》作者米勒認為,馬來西亞在美中科技戰中的中立立場,在未來恐怕會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資料照)《晶片戰爭》作者米勒認為,馬來西亞在美中科技戰中的中立立場,在未來恐怕會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資料照)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