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積電變「美積電」?資深官員破除假風向

2025/03/01 09:47

資深財經官員昨日表示,所謂「美積電」說法,根本毫無基本的產業與國際常識。(路透)資深財經官員昨日表示,所謂「美積電」說法,根本毫無基本的產業與國際常識。(路透)

〔記者蘇永耀/台北報導〕美國總統川普祭出多項關稅政策,甚而要求包括半導體等行業都到美國生產,連帶也讓各種認知操作蠢蠢欲動。其中,所謂「政府即將把台積電雙手奉上給川普」、「台積電將變美積電」近來紛紛出現在中國官宣系統及長期協力的特定立場社群,連「整個新竹科學園區都要搬到美國」的離譜風向也都出現。資深財經官員昨日表示,所謂「美積電」說法,根本毫無基本的產業與國際常識。事實上,台積電一直在進行全球布局,此外,政府也協助通過台版晶片法案,給予企業相關租稅優惠,確保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的優勢。

官員稱,「台積電變成美積電」的認知操作,起自2020年台積電開始美國的投資,但這麼多年,台積電不但沒有變成「新積電」、「中積電」、「日積電」、「德積電」,也沒變成「美積電」,反而一路成為台灣最具全球影響力的關鍵產業。事實上,過去多年,台積電一直進行全球布局,2001年就與飛利浦半導體合資在新加坡設立晶圓廠(SSMC),2018年中國南京晶圓廠投產,2021年台積電在日本熊本(JASM)的也在去年投產;正在興建中的則有德國德勒斯登,以及美國亞利桑那州。一路成為台灣最具全球影響力的關鍵產業。

再以美國廠為例,官員說,同樣是為了鞏固NVIDIA 、AMD跟蘋果等美國當地大廠,希望取得美國製造晶片的訂單,例如蘋果電腦日前就表示,未來四年將在美國投入超過5,000億美元生產AI伺服器、晶片等產品,包含台積電所在的亞利桑那州,共有12 個州、24家的供應商生產晶片。如果台積電沒有積極切入美國市場,這些訂單雖然短期內沒有衝擊,但美國客戶也很可能必須與其他代工廠,例如三星合作,就會造成未來的競爭壓力。

官員強調,1980年設立新竹科學園區,就是以「打造台灣的矽谷」作為口號,一直以來台美之間產官學均保持密切合作,協助台灣站穩半導體全球供應鏈的關鍵位置。半導體產業包含:研發、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以及最後的銷售,台灣為人熟知的則是在製造環節中的晶圓代工。尤其半導體產業是全球分工的產業,美國負責研發、設計、設備、材料,日本與荷蘭掌握材料設備,台灣則是負責晶圓製造。

官員舉整體產能為例,台積電以及相關公司赴海外設廠,產能對國內並沒有產生重大影響。例如美國亞利桑那廠第一階段四奈米製程的月產能規劃約一萬片,預估滿載時可達月產能二萬片的規模,相較於台積電2024全年產能超過一千六百萬片十二吋晶圓約當量,僅佔不到2%。過去8年,台積電先進製程也持續在台灣擴張,台積電高雄、台中、新竹廠區皆依程序進行。台灣半導體規模從2016的2.3兆元,到去年的5.3兆元,顯見全球化布局的同時,台灣整體動能同樣倍數成長。

至於如何確保未來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優勢,官員指出,以台積電為例,最新一代的2奈米(N2)技術開發依照計劃進行並且有良好的進展,目前正進入試產階段,預計今年將會在新竹與高雄廠量產,供應蘋果、輝達、高通等客戶採用,未來在台灣量產成功後,才有可能移到其他地方。持續鞏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

此外,政府也協助通過台版晶片法案,給予企業相關租稅優惠,確保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的優勢。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