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董事長曾文生(中)表示,協和第一部新燃氣機組原本預定今年可商轉,但延宕快7年時間,首部機組會延遲到2032年夏天前上線。(記者林菁樺攝)
〔記者林菁樺/台北報導〕耗時超過7年時間,台電協和電廠、第四接收站環評總算通過,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表示,協和第一部新燃氣機組原本預定今年可商轉,但延宕快7年時間,首部機組會延遲到2032年夏天前上線,且上線後,以每年3%用電成長估算,供電還是有逾300萬瓩缺口,「挑戰依然存在」,台電會持續增加調度融通、儲能等方式因應。
協和電廠供應北北基約480萬人口供電,但原本的重油機組已運轉超過四十年,一、二號機陸續除役,三、四號機轉為緊備機組;經濟部於2017年同意協和轉型與四接計畫,隔年正式提出環評。
未料,因海洋生態、港安、土污等爭議不斷,直到今正式通過,但已較台電原訂計畫大幅延宕。台電副總鄭慶鴻說明,環評通過後將是「雙軌作業」,包括向中央與地方政府提出申請電業執照、施工許可、土地污染處理等,有一定行政程序要進行,也同步要展開填海造地、機組採購等招標作業,首部機組預計2032年夏天前完成。
曾文生補充,若一開始環評順利,協和電廠四部舊機組可同時拆除,並進行新燃氣一、二號機組更新,但現在要考慮北東電網的用電成長速度,「穿著半邊衣服、改半邊衣服」,若用電成長太快,緊備機組(三、四號機)的壓力大,他表示,第二部機組很難在2035年以前商轉。
台電總經理王耀庭也指出,北東電網到今年預估達到600萬瓩用電負載,但該區僅剩和平電廠的130萬瓩,且內湖、南港用電成長快,若每年約3%成長,約增加18萬瓩,協和機組上線後,可供應260萬瓩,雖仍有300萬瓩缺口,但可讓供電壓力舒緩。
曾文生也說明,除了再生能源外,台電幾乎沒有新場址能開發,只能在舊廠址內蓋新機組,而該區又不像中南部有再生能源,對台電的電力調度而言,最關鍵就在「夏季日尖峰」,與目前夜尖峰挑戰不同,形成「一個電網、兩種不同調度」模式,台電除會在電網融通能力想辦法增加外,也會增加儲能因應,但這都只是短期的應變手段與工具,無法長期供應,協和電廠仍有其需求。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