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企業僅將產品組裝轉移到中國境外,而現階段則涉及將生產感測器、印刷電路板和電力電子等零件的工廠轉移到中國境外。(路透)
吳孟峰/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華爾街日報報導,對越來越多的西方科技公司來說,採取營運新計畫「ABC」已成為主流,也就是「除了中國什麼都做」(Anything But China),顯示許多科技企業正加速將生產轉移出中國。
近年來,許多跨國公司認為它們過度依賴中國的供應商,這促使它們推行所謂的「中國+1」策略。如今情勢不同了,隨著中美關係再度緊張,許多科技企業正加速將生產轉移出中國,並在其他地方尋找供應商,這意味著全球科技界正在日益兩大國之間分化。
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協會表示:大家都在試圖尋找中國的替代品。馬來西亞是許多離開中國的科技公司的目的地。 許多公司正重新設計業務,有些人稱這項新策略為『以防萬一』。
回顧中國為因應新冠疫情而實施的嚴厲封鎖措施,導致從iPhone到汽車等各類產品的生產陷入停頓,並引發大量西方企業從中國撤離至越南和印度等地。自那時起,美國和中國圍繞著誰掌握未來最關鍵技術而展開的爭奪,科技公司高層目前預計,川普總統的回歸將加大企業擺脫對中國市場依賴的壓力。
標準普爾最近發布的報告顯示,過去企業僅將產品組裝轉移到中國境外,而現階段則涉及將生產感測器、印刷電路板和電力電子等零件的工廠轉移到中國境外。
「除了中國什麼都做」的趨勢,在半導體相關的產品中尤其明顯,而半導體是中美科技摩擦的核心產品。過去兩年來,華府禁止中國獲得最先進的晶片和設備,而中國則大力開發自己的國產晶片替代品。
中國曾是全球最大的伺服器生產中心之一。但自從美國於2022年10月限制向中國出口人工智慧晶片以來,人工智慧伺服器越來越多地在墨西哥和馬來西亞等地組裝。
美國晶片法案規模達530億美元,為在美國投資晶片生產的公司提供豐厚獎勵。
晶片工具製造商及其供應商也正在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華爾街日報去年11月報告稱,在美國政府壓力的推動下,應用材料公司和科林集團正在將中國企業從其直接供應鏈中剔除。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