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政策出現髮夾彎,對加、墨新關稅暫緩30天。(路透)
川普徵新關稅 關鍵48小時決策大轉彎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後雷厲風行,決定在2月4日對加拿大、墨西哥、中國徵加25%及10%的新關稅,此舉措引發了加拿大和墨西哥誓言報復,中國決定在一週後啟動3反制,對美進口商品追加15%關稅。
只是不到48小時,川普關稅竟然出現髮夾彎,對加拿大及墨西哥暫緩1個月實施新關稅,僅對中國如期進行。
據了解,川普與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墨西哥總統薛恩鮑姆(Claudia Sheinbaum)分別通電話,兩國均以邊境管制換得「談判月」。
其中,墨西哥承諾將立即派遣1萬名部隊前往美墨邊界,以防止毒品販運至美國,而加拿大也承諾將實施13億美元的邊境計畫,投入更多資源以阻止芬太尼流入美國,並任命一位負責打擊毒品販運的「芬太尼沙皇」(Fentanyl Czar)。
對於中國,川普加徵10%關稅則是正式生效,而中國在同一時間則以「3事項」進行反擊,包含對部分美國商品開徵10%至15%關稅。中、美新一輪的貿易戰率先展開。
加拿大皇家銀行(RBC)警告,此次衝擊的規模遠遠超過了2018年的關稅。具體來說,2018年美國平均進口關稅從1.5%上升至3%左右。但在川普2.0的新政策下,預計美國平均關稅稅率將上升至近11%,為20世紀40年代以來最高平均關稅稅率。
《彭博》指出,川普在2月4日啟動的新關稅,是自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以來,最大規模的關稅徵收。
「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發起人參議員Reed Smoot和眾議員Willis C. Hawley。(擷取自社群媒體)
1930年代關稅壁主義 導致全球大蕭條
1930年代,美國實施「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最初旨在通過提高農產品進口關稅來保護美國農民,但在國會審議過程中擴大到工業產品,總計對超過2萬種進口商品徵收關稅。在該法案生效2年後,美國的進口商品稅率達到了一個巔峰,平均關稅率達到了59.1%,僅次於1830年的61.7%。
當時1929年華爾街爆發股災,拉開了全球經濟危機的序幕,而美國實施這項法案後,超過40個國家開啟了反制措施,導致美國進、出口均大幅縮減,更加劇了全球蕭條、經濟一蹶不振。
據了解,「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源自於美國農業危機。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各國走出戰爭陰霾,開始恢復糧食生產、實現自給自足,這讓美國產品在全球市場不再是獨一無二,市場佔有率逐漸被英、法、德、甚至日本生產的產品所取代,中國也全面生產各類產品。
當時美國所生產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受到價格衝擊,當時美國總統是第31任胡佛,他決定「加徵關稅」,這個思考匯集成法律,就是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
胡佛總統認為,美國農產品賣不出去,是因為歐洲、日本、蘇聯等國的農產品太多了,這些農產品進入美國市場,搶佔了美國農產品的市場。只要美國加徵關稅,讓歐洲、日本等國的農產品進入不了美國市場,那麼美國農產品的銷路,自然就打開了。
但當胡佛政府推出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以保護美國農業的時候,其它產業資本,自然會遊說美國政府,要求獲得同等待遇。因此,美國加徵關稅的產業越來越多,所有美國生產的商品,都需要國家用加徵關稅保護。
以全球貿易的角度觀察,從美國開始引爆加徵關稅後,全球大規模貿易戰正式展開,每個國家都為了保護本國產業,針鋒相對的加徵關稅,導致全球貿易量崩跌了三分之二。在經濟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的背景下,胡佛總統的關稅壁壘政策,最後是以失敗收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醫院被轟炸成廢墟。(法新社)
全球大蕭條加上關稅貿易戰 引爆二戰開打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指出,1929年至1934年間,全球貿易萎縮了大約66%,嚴重打擊美國及全球各國的經濟成長。專家指出,當時美國外貿呈現縮水,進一步加劇了美國境內本已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導致許多企業倒閉,牽連更多企業大量破產。
專家表示,「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的實施,除了讓美國工人丟了工作、美國農民丟了客戶、美國家庭買不起商品,將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徹底催化」。在全球大蕭條加上關稅貿易戰之下,最終演變成了生靈塗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分析師指出,美國失業率從1930年的7.8%暴增到1933年的25.1%,「斯姆特-霍利關稅法」也成了災難性經濟政策的同義詞。
德媒指出,「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從一開始就遭受許多人反對
也遭到外國政府一系列的報復措施,當時許多擔憂外國反制的美國企業、財團也紛紛上書胡佛總統,請求否決該法案。
1932年大蕭條幾乎達到了巔峰,但「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所許諾的美國將經濟繁榮,則完全沒有蹤影。在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多個行業受到嚴重衝擊,包括汽車、小麥、鋼鐵、玻璃等行業。
二戰之後,眾多西方國家都吸取歷史教訓,建立了多邊貿易協定體系,開始大規模互相削減關稅。現在世界各國大多認為,自由貿易才是通往繁榮的捷徑,便互相約束關稅稅率,並成立了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
只可惜世界貿易組已經被美國川普及拜登接連架空。2017年川普政府阻止了WTO上訴機構的新任命,拜登政府則延續了這項政策。如今,WTO的7個席位全部空缺,無法正常運作。
美國建國迄今,共有8次徵加關稅的事件。(歐新社)
建國不到250年 卻已有8次「加關稅」紀錄
美國在1776年建國,迄今已249年,卻有高達8次的「加關稅」紀錄。1933年全球大蕭條發生之前,英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凱因斯極力鼓吹自由市場,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崩潰,他開始轉變、鼓吹「保護貿易主義」,認為貿易順差能增加國民收入,擴大就業,是一種現代戰爭的有效補充形式。
專家指出,事實上過度的貿易保護主義會形成惡果,引發結構性的經濟衰退。
當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公佈後,率先反制的國家是加拿大,宣布將從美國進口的16種產品的關稅提高三倍。世界各國也提高貿易壁壘,法國把所有的美國進口商品都拒於門外,總計超過40個國家對美國的高關稅進行反制,全世界貿易陷入混戰。
1932年7月8日,道瓊工業指數降到了歷史最低點41點。也因全球貿易活躍度迅速降低,1933年的世界貿易水平,只有1929年的三分之一,自1929年到1934年,世界貿易規模縮水了66%。
之後美國其他「加關稅」紀錄,包括1963時的雞肉貿易戰(Chicken Friction),當時的博弈方為美國對義大利、德國,主要是美國廉價雞肉衝擊了歐洲本地雞的消費,法國、西德等部分歐洲國家對美國雞肉收取高額關稅,造成美國家禽類損失2600-2800萬美元。
當時美國第36任美國總統詹森(Lyndon B. Johnson)宣布四種商品徵收25%的關稅,最令人注目的是輕型貨車被課徵「雞稅」,導致全球的輕型貨車在美國銷售均受大影響。
在1981年時,美國與日本爆發貿易戰,當時美國對日本加徵高額關稅,但並未能解決美國的貿易不平衡問題。當時的雷根政府為了保護美國汽車、摩托車產業,限制從日本進口。
之後1982年又發生美國與加拿大的軟木貿易戰(War of the Woods)。1985年時候,美國與歐洲國家爆發麵食戰(Pasta Spat),當時雷根政府對地中海貿易夥伴實施減少了美國的柑橘出口感到不滿,並對義式麵食產品徵收關稅,歐洲則對美國的核桃和檸檬徵稅作為報復。
1993年時,美國與歐盟國家爆發香蕉貿易戰( Battle of the Bananas)。當時歐盟開始透過許可證制度、配額制度等,對香蕉進口進行限制,但有70%的香蕉是來自拉丁美洲,主要由美國跨國公司所掌控,之後美國隊歐盟部分產品祭出100%逞罰性關稅。
2002年,美國對全球展開鋼鐵關稅戰(Steel Salvoes),當時美國布希政府宣布對進口鋼材徵收30%的關稅,以幫助美國鋼鐵業脫困,卻害慘美國製造業,導致20萬名工人失去工作。2003年12月布希總統宣布取消鋼鐵保護性關稅。
2018年,川普政府對全球展開關稅戰(Trump's Tariffs),對中國、歐盟、北美貿易區、土耳其等國和地區大量加徵關稅,掀起貿易戰。受影響的產品已包括鋼鐵、鋁業、汽車、農產品、消費品等,為經濟史上規模最大的貿易摩擦。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