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區塊開發3-2期將適度釋出彈性。離岸風場示意圖。(記者廖家寧攝)
〔記者廖家寧/台北報導〕離岸風電區塊開發3-2期將適度釋出彈性,3-3期已歷經10年練兵,產業應該臻至成熟,則朝鬆綁方向研議。據悉部分開發商已著手準備降低國產化的文件,但也反映經濟部未明確講述細節。經濟部官員表示,將嚴加把關以確保國產化不會作為妨礙風電開發的理由。
經濟部在區塊開發3-2期行政契約納入我國與歐盟在WTO(世界貿易組織)機制諮商的結論作為「附件」,只要國產品質無法達標,國產數量或交貨期無法如期併網,或是國產交貨條件(包括採購價格在內)不合理,開發商都可提出國產化落實困難的痛點以排解。
各界質疑國產化是否必要,經濟部官員指出,在地化供應鏈攸關「能源韌性」,當零組件故障而被迫停機,若從遠洋進口叫貨,從製造工期到運輸上岸也要耗費數月至半年不等的時間,這段期間風機無法產電,企業無法取得綠電,也影響到風場經營者的售電收益。值得思考的是,政府大可不設定國產化項目,讓國外開發商蓋完風場就走人,國家也能快速達成綠能目標,但能為台灣留下什麼?
坊間廣傳開發商抱怨在地供應鏈拿國產化當「令箭」報高價格,官員透露,原則上會防堵亂報價,開發商提出國產化落實困難後,經濟部也會同步與供應鏈詳細確認,舉例說明,奶茶業者不能拿國外奶粉報價指控國內鮮奶太貴,「不會讓國產化作為拖累國家綠能轉型的藉口」。
外界歸咎國產化推高成本,也拖慢風場建置進度,業界人士坦言,國產化要說成本很高也未必,能降低一些成本,畢竟能省一點是一點,但其實對風電開發商與相關零組件供應商而言,國產化的成本都在可控範圍內,稱不上是拖累進度的元兇,耗資最大、影響財務模型甚巨的是疫情拖慢施工進度,船期要重新安排也增加成本,加上烏俄戰爭導致燃料鋼價成本急漲,也掀起歐洲搶船潮,船價攀升。
業界人士指出,事實是國產化會帶來很多行政業務上的繁瑣程序,例如機艙與葉片都是配好的一套組合,要落實國產化,相關配件都要重新尋覓可合作的在地廠商等,確實是有業者嫌麻煩就先擺著不動作,反正先答應能做到國產化,後續再說。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