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將印度打造成原棉產業,英國殖民印度時期,要求農民拋棄紡織業,種植棉花。(路透)
吳孟峰/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英國泰晤士時報報導,近期樂施會(Oxfam)在1份報告中稱,在1765年至1900年期間,高達64.82兆美元(約新台幣2124.4兆元)從印度流向英國,其中超過一半的金額進入了當時英國最富有10%人的口袋。
據報導,週一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發布的這份報告稱,英國吸取印度的金額,若以50英鎊紙幣覆蓋倫敦,足以幾近4倍的面積。
這份題為「索取者而非製造者:殖民主義的不公正貧困和不勞而獲的財富」的報告,指責英國扼殺印度的工業增長,並使其陷入貧困。報告補充說,這種差異的根源在於,英國對印度等殖民地的掠奪和掠奪。
報導指出,1750年印度約佔全球工業產出的25%,但到了1900年,這個數字急劇下降、僅剩2%。這種大幅下降原因,主要是英國對亞洲紡織品實施嚴格的保護主義政策,「系統性」地削弱了印度的工業成長潛力。
據報導,英國殖民時期,為了將印度打造成原棉產業,英國要求印度農民拋棄紡織業、種植棉花,摧毀傳統產業與工業,導致當時數千萬的印度人因大饑荒而死亡。印度政治家沙希·塔魯爾 (Shashi Tharoor)直言,英國200年來的崛起,是靠對印度的掠奪來支撐。
除了英國之外,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也透過殖民地,讓政權遍及全世界。專家則指出,帝國主義基本上是一種透過征服來擴張領土的政體,猶如像自家倉庫般,獲取當地的物產、農產。
在16世紀時,葡萄牙從非洲掠奪黃金、統治巴西的300年裡所掠奪的黃金價值超過6億美元、鑽石超過3億美元。
同時期的西班牙,每年從殖民地美洲大量運回在當地掠奪的黃金和白銀。荷蘭也在海外也建立了強大的殖民帝國,並成立東、西印度公司賺取貿易財。
其中,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主要採「以物易物」的內循環貿易方式,建立縱橫逾200年的商業版圖,該公司在全盛時期擁有超過150艘商船、40艘戰艦及5萬多名員工。據了解,荷蘭東印度公司用爪哇和蘇門答臘的香料,換取印度生產的布料,或者用香料跟中國換取絲綢、茶葉、瓷器,接著再把這些換來的布料、絲綢、瓷器,跟日本人或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換取白銀。
荷蘭西印度公司則在北美洲建立殖民地,和同時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一樣,都奉行壓低成本以擴大利潤的政策。該公司被荷蘭政府特許,在巴西、加勒比海群島和北美洲為進行大西洋奴隸販賣貿易。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