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舉辦「透視大展系列:CES 2025重點趨勢研討會」。(工研院提供)
〔記者徐子苓/台北報導〕被譽為年度全球科技業風向球的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上週落幕,工研院今天舉辦「透視大展系列:CES 2025重點趨勢研討會」,由工研院副總暨產科國際所所長林昭憲領軍,帶領產業研究團隊分享第一手展會現場情報,涵蓋智慧顯示及感測技術、AI晶片賦能消費科技、無人機與機器人科技等9大領域。
林昭憲指出,CES已從過去的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變成Consumer Everything Show,尤其今年在AI的發威下,大會主軸「Dive IN」的精神在各項展示隨處可見,AI全方位潛入,提升人本與永續更美好的生活價值。此外,本年度也首度設立量子專區,並辦理量子論壇,預告量子時代已在不遠處。
工研院指出,AI大量導入邊緣裝置進入爆發階段,終端裝置透過顯示螢幕傳達文字、圖像和影片,成為最直覺和人類溝通的界面,不論是電冰箱、掃地機器人、洗衣機等,都會有較過去更大及更高規格的顯示螢幕,「物物AI」的時代下可望帶動顯示器Every Where的機會。
此外,AI的加持下,消費者在顯示沈浸感的體驗將更進一步提升,特別是電視、AR/VR裝置及汽車智慧座艙上更為明顯。對台灣產業而言,物物AI將帶領台灣顯示器及感測器產業走向一個全新的市場,對於未來以利基型應用產業,將是一個絕佳的發展機會,而如何打入AI應用生態系更是值得關注的課題。
工研院觀察,AI晶片技術正迅速成為消費科技革新的核心推動力,為產品賦予前所未有的智慧化能力,徹底改變使用者的互動體驗。例如,在零售業,智慧無人購物機利用本地AI算力,即可支援自然語言的語音,快速幫助顧客找到需要的產品,提升消費體驗。在健康照護產業上,智慧穿戴設備能即時分析使用者健康數據,並通過智慧終端進行分析,同時保護個人隱私。
機器人也是今年CES一大重點,工研院指出,CES機器人的演化從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開幕演講開始,推出全球首個世界基礎模型Cosmos,以合成資料建立高度擬真的場景,解決機器人訓練需大量學習數據的難題,讓機器人具有空間智慧。
在協作型機器人上,工研院觀察到AI視覺或觸覺結合手臂,讓機器人可更精準作業;多足機器人部分,除了硬體技術的進步(如後空翻),也觀察到各類應用解決方案,如裝配3D掃描和氣體檢測儀,進行自主工業巡檢;在人型機器人上,分離式的上下半身,可配合應用場景靈活切換;而陪伴型機器人,擬真的表情與動作可應用在迎賓、導覽、餐飲服務等應用。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