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IF創辦人艾金森指出,中國的首要目標是破壞美國經濟,為成為世界頭號強國鋪路。(路透)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美國科技智庫「信息技術和創新基金會」(ITIF)創辦人兼總裁艾金森(Robert D. Atkinson)投書紐約時報指出,美中已處在一場工業戰之中,由於中國的首要目標是破壞美國經濟,為成為世界頭號強國鋪路,因此中國的政策設計不僅是為了提升自身實力,也是為了削弱對手,甚至不惜以犧牲本國經濟為代價。
標題為「中國為何不惜賠錢也要破壞美國經濟」的文章指出,中國是強權貿易國,正將其規模約18兆美元的經濟作為武器,使用各種的政策工具扭曲貿易貿易,以提高自身的經濟實力。
該文說,中國使用的政策工具包括出口融資和補貼,根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研究,相關政策支出在中國GDP的佔比幾乎是美國產業支出在GDP中佔比的4倍。透過這些措施,中國在電信設備上取得全球領先地位,實際摧毀了北美的電信設備工業,該狀況也在太陽能板、商用無人機領域重演。
ITIF發現,在包括半導體、機器人、人工智慧、量子運算、空間,以及化學品在內的10個先進產業中,中國正向全球創新的前沿邁進,這得益於大規模的知識產權竊取、巨額的政府補貼,以及封閉的國內市場。而在電動汽車和商用核電等一些行業,中國企業目前處於領先地位。
該文指出,去年中國安裝的工業機器人與興建中的核電廠數量都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中國為半導體業提供了近500億美元的補貼,以便趕上國際水平。中國為半導體行業提供的補貼是美國同類支出的3倍。
諮詢公司麥肯錫分析,中國政府在量子技術研發上的花費比任何其他國家政府都高出數十億美元。中國商飛製造的C919客機有望在今年成為全球最暢銷的噴射客機之一,進一步加劇了空中巴士和波音的困境。中國的化學品產量已達到全球產量的44%。
中國一次次表明,為了獲得全球影響力不惜賠錢,這樣的決定從正常的損益角度來看毫無意義。以LCD和OLED顯示器為例,2023年中國最大生產商京東方從政府獲得了超過公司利潤的補貼(約合5.32億美元)。
該文說,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中國供應商能以20至23美元的低價銷售智慧手機等產品使用的面板,而競爭對手的售價是其逾兩倍。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在2004年時幾乎不生產LCD顯示器,到2024年,其產量已佔全球72%。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的國務卿、前參院小企業和創業委員會前主席盧比歐曾發布報告說,為了主導高價值工業領域,中國正在做比「打破規則」更多的事情。
美國不應天真的懷抱希望,認為如果美國結束貿易戰,自由貿易依然會盛行。中國沒有在廣泛的先進產業上佔主導地位前,是不會結束其強權貿易政策的。美國必須了解所面臨的對手,具戰略性的迅速反映,否則美國勞工、美國經濟乃至美國的世界地位都將面臨危險。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