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產業陷入產能過剩,內部競爭激烈。(法新社)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中國過剩的產能已釀成席捲各行業的「內捲」風暴,即使兩年前才成為經濟成長引擎的新能源產業,也出現動能流失的現象,野村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說,「在經歷快速的投資成長後,今年在光電與電池領域,接下來在電動車,投資不僅面臨低成長的問題,實際上出現萎縮,萎縮尚未觸底,明年將有更多挑戰」。
南華早報報導,上週超過30家中國太陽能板最大企業的高層出席四川一場閉門會議,他們交出手機,簽署一份旨在禁止惡性競爭的自律計畫。晶科能源副總裁前晶在前一天的年會上說,「不自律行業就沒了,不斷報低價、擴大低質產能,想熬死別人,就太天真了」。
儘管各行業都在談自律,然而對業者而言,一旦離開會場或閉門會議後取回手機,一切回到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是公開的祕密,亦即,持續擴大產能,否則就面臨市占率被鯨吞蠶食。
報導說,太陽能業者間的殊死戰完美突顯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議題之一:「內捲化」像風暴般席捲所有產業。在中國,該措辭意謂無法持續的內部激烈競爭,導致利潤減少與停滯。不斷增強的內捲趨勢正重創更廣泛的中國經濟,包括由高科技產業與先進製造業推動的新成長引擎。
工業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肇因於中國的政治與經濟制度。過去10年,中國地方政府提供優渥的獎勵,引發新能源等產業呈現爆炸性成長,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太陽能相關企業達101萬家,自2021年至2023年,新註冊公司平均年增50%,為數如此龐大的企業必然導致極端競爭。
一名業者說,「我們的惡性競爭始於地方政府的惡性招商引資,地方官員有他們的績效考核,因此他們不斷鼓勵越來越多的企業增加槓桿、擴大生產,直到整個產業失衡,每個人都陷入困境為止」。
在太陽能產業,企業要求政府出手干預。近幾月北京發布緩解內捲壓力的政策,包括擴建或新建廠房的最低資本要求從20%提高至30%,以及將太陽能產品出口退稅從13%降至9%。
但上海愛旭新能源公司副總裁徐新峰說,這些仍不足以遏阻供給過剩,他說,「對於中國經濟模式,雖然我們說是市場經濟,但我不認為完全是市場導向,仍有計劃經濟的印記,因此政府仍有必要強化宏觀調控」。他補充,需要類似鋼鐵與水泥業採用的更嚴格政策,以規範過剩的產能。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