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德微切入AI機器人、無人機 力拚3年營收翻倍

2024/10/29 18:19

德微董事長張恩傑(左起),執行副總朱鴻鈞。(記者方韋傑攝)德微董事長張恩傑(左起),執行副總朱鴻鈞。(記者方韋傑攝)

〔記者方韋傑/台北報導〕分離式元件供應商德微(3675)制定旗下AI藍圖,看好機器人、無人機與邊緣裝置發展之下,必然提高產品安全規格,因此鎖定高速成長的保護元件市場,目標未來3年業績翻倍成長。法人預估,德微受惠於既有工控、車用穩定挹注,加上閘流體逐步發酵,除了第4季每股盈餘季增19%,明年營收可望超過30億元,全年每股盈餘12元至15元。

德微董事長張恩傑觀察產業趨勢,電動車近年因性價比問題導致成長速度放緩,2023年至2030年均複合成長率已下修至6%,較先前大幅下降約10個百分點,主要依靠先進輔助駕駛系統(ADAS)支撐市場動能;工控產業則維持每年5%的穩定成長,消費性產品下游需求也仍舊疲弱。

張恩傑認為,今年AI以外的半導體市況都沒有太好,這樣的現況將持續到明年首季。以德微營運來看,在明年第3季PC產業的旺季備貨力道支持之下,5、6月的功率半導體出貨表現就能迎來大幅成長,同時,德微積極尋找車用、工控以外高速成長的產業領域,「我們未來主要市場在AI」。

張恩傑提到,旗下車用、工控雖然有別於同業的衰退表現,每年業績都還是增加個位數百分比,但是「沒人想看到(成長)這麼慢」,因此已經聚焦每年高雙位數百分比的AI應用領域,包括智慧穿戴(眼鏡、耳機)、無人機、協作機器人等,相關產品對電流控制的精確度,以及人體配戴的安全性要求都越來越高,成為德微有利可圖的市場。

以靜電保護元件(ESD)、瞬態電壓抑制器(TVS)而言,「我相信德微是目前兩岸三地可以提供良好產品的公司」,張恩傑說,「我看的是未來5年的發展,目標成為AI時代最大的保護元件供應商,德微的對手是國際大廠,未來的趨勢在掌握在我們手上」。此外,德微正在發展的新型閘流體,還能夠進一步在特定場域替代既有的絕緣閘雙極電晶體(IGBT),提升市場滲透率。

張恩傑表示,德微近年將研發費用從整體應收1%上調至2%,就是為了佈局AI產品,除了整流器成本大幅下降3成,新併購的基隆晶圓廠也正在朝向6吋晶圓發展,「還沒有真正發揮效益」,未來目標切入一級供應商(Tier 1)的市場定位,「我們相信AI是玩真的」

張恩傑強調,德微不對未來財務進行預測,「如果2025年能像2021年景氣這麽強,那我賺20塊給你看沒問題,2026年在AI的帶動下,景氣非常有可能恢復2021年的表現」,而旗下亞昕晶圓已連續5年,每年賺8元,也是德微的小金雞。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