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發展AI產業面臨資料、人才、算力和治理機制四痛點(工研院提供)
〔記者洪友芳/新竹報導〕工研院指出,臺灣在AI發展,包括AI晶片、AI伺服器、散熱冷卻等實體設備的代工產值執全球牛耳,相較歐美等AI先進國家而言,臺灣擁有完善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鏈等先天優勢,但仍面臨資料短缺、人才不足、算力有限及治理機制待改進等產業發展痛點。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經理周駿呈今以「數位時代的AI競賽 - 台灣如何突圍?」進行專題演講,他指出,AI捲起科技變革,除加速企業數位轉型,也帶動主權AI風潮,因應未來AI市場賽局,台灣應善用軟硬整合、利基應用優勢突圍,爭取龐大商機。
他表示,2022年底,ChatGPT問世迅速爆紅,使得AI應用自2016年的圍棋人機大戰後,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尤其是生成式AI應用的「自動生成」技術特性,可以處理文字、語音、聲音、圖像、音樂、視訊等各類資料,同時應用於內容生成、客服問答、知識管理、程式設計等方面,除了重塑各行各業應用服務樣貌,也順勢帶動經濟、社會與國家發展。
周駿呈指出,2024年2月,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於世界政府高峰會(World Government Summit)大力宣揚「主權人工智慧(Sovereign AI)」的重要性後,更是帶動各國積極推動主權AI政策,進一步推升AI晶片、AI伺服器、AI算力中心、AI模型開發等一系列AI產業價值鏈的全面發展。
他表示,臺灣在AI晶片、AI伺服器、散熱冷卻等實體設備的代工產值執全球牛耳,在特定應用領域(如製造、醫療)的專用模型開發及垂直應用服務的發展也相當積極。相較歐美等AI先進國家而言,臺灣雖擁有完善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鏈等先天優勢,但仍面臨資料短缺、人才不足、算力有限以及治理機制待改進等產業發展痛點。
考量全面落實AI基礎建設(如建置大型AI算力中心、開發千億級參數大語言模型)所需的龐大資源限制,周駿呈建議臺灣可善用長期累積的產業特色,以半導體、資通訊完善的供應鏈製造優勢,結合製造、醫療等特定應用領域的產業資料與專業經營知識,打造可協助企業順利提升生產力與創新研發能力的AI解決方案,進而促進臺灣百工百業AI化生態鏈的健全發展,才能提升整體AI發展競爭力。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