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歐盟進口的乳製品進行反補貼調查之際,本土乳業仍在困境苦苦掙扎。(歐新社資料照)
林浥樺/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對歐盟進口的乳製品進行反補貼調查之際,當地乳業正陷入困境。限制來自歐盟的出貨,預計可以減輕農民的一些壓力,但整體來看目標量仍小,而中國市況在這段時間內一直持續惡化。
外媒報導指出,中國市場正在努力應對長年以來累積的過剩產能問題,以及經濟放緩造成的需求下滑,這對於價格較高的食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蒙牛乳業總裁高飛在7月時表示,中國乳製品產業正面臨2008年以來最嚴峻的挑戰。當年中國爆發「毒奶粉」事件,多家企業的奶粉檢出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導致多名嬰兒死亡、數十萬人患病,重創了乳業的聲譽。
乳製品並不是中式飲食的核心,一直到本世紀才成為廚房主食,到目前仍有許多人認為起司是西方奢侈品。因此在這個人口超過十億人的國家,發展乳製品是國內外企業都想把握的難得成長機會,不過現在這一趨勢已戛然而止。
根據中國農業部表示,牛奶價格連續2年多下降,預估目前約80%的中國農民處於虧損,牧場宰殺的乳牛也比平常更多。產業也正尋求新的需求途徑,例如將更多牛奶製成起司,以尋找出口市場、吸收國內供應過剩。
在這種背景下,限制海外供應是合理的行動,歐盟是中國僅次於紐西蘭的第2大海外乳製品來源國。但根據數據評估,北京的措施僅針對歐盟對中乳製品銷售的約16%,相當於進口總量的4%左右。
隨著產業慢慢的從三聚氰胺的重創當中復原,北京採取了一貫的策略,大幅推動國內增產,以降低對進口的依賴,同時也讓本土農民把握住不斷成長的消費。過去10年,中國牛奶產量暴增40%,經濟復甦步履蹣跚和消費萎縮的衝擊下,造成龐大的供應過剩。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