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陳冠廷今天舉辦「台灣太空產業發展國際座談會」,邀請國內外產、官、學界代表與會,討論如何健全太空產業的法律、政策和國際合作。(記者徐子苓攝)
〔記者徐子苓/台北報導〕立委陳冠廷今天在立法院舉辦「台灣太空產業發展國際座談會」,邀請國內外產、官、學界代表與會,討論如何健全太空產業的法律、政策和國際合作。業界盼能提升國家預算並引進國際資金、協助台廠打入國際市場、培育更多太空人才,並釐清政府太空策略的優先順序。對於這些建言,相關部會官員皆表示會做為施政參考,並揭示政府佈局著重在產業應用價值最高的遙測衛星和低軌通訊衛星。
座談會中,包含國科會、國家太空中心(TASA)、經濟部、數位發展部、外交部、通傳會(NCC)、國防部都派員參與,業界代表包含:鐳洋科技、捷揚航電、敏鈞精密、Raytheon(雷神公司)、漢翔航空、創未來科技等公司,也有學界代表、外國駐台單位參加。
學界代表指出,日本今年核准為期10年、金額高達1兆日圓的「太空戰略基金」,而台灣只靠TASA的預算和資源是非常有限的,「產業想要水庫,只得到水龍頭」,希望在法制層面能夠有更開放性的架構,邀請國際資金進來投資,加速產業發展,甚至可以成立太空產業專屬的基金。
有業界代表直言,台灣整體太空策略有點模糊,TASA提到了幾個方向如衛星製造、發射服務、資料傳輸應用等等,所有方向台灣都要發展嗎?比重、優先順序是什麼?看起來每個領域都想做,但台灣畢竟資源有限,產業界也還在起步中,希望可以了解政府資源投入著重在哪個領域。
TASA對此回應,太空計畫涵蓋衛星製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應用服務等,而TASA經費主要著重在衛星製造部分,經評估過,其中最有產業應用價值的就是遙測衛星、低軌通訊衛星,因此資源主要集中在這2項。不過TASA也強調,太空產業發展屬於跨部會事務,例如地面設備就牽涉到經濟部,而搭配地面設備的應用和檢測服務則涉及數發部。
數發部官員表示,數發部在國科會主導的太空計畫中,負責資安驗測環境建置計畫,主要是為了建立衛星資安檢測標準,並建構檢測能量,從2022年開始,針對衛星終端用戶設備、地面站和衛星本體,逐年建立資安檢測能量,相關經費也是由國科會編列。
有業界代表擔憂,當國家支持的項目結束後,若背後沒有市場支撐,太空產業公司可能很難生存,因此規劃國家政策和產業發展時,眼光應該放到全球的太空和衛星市場,如果目前產業的標準是以太空先期計畫來看,產品表現能否打進國際市場,還是個問號。
也有業界代表指出,太空產業目前以電子業居多,希望太空中心可以擔任領頭羊投入研發、帶動機械產業發展。
在人才方面,業界代表強調,太空產業需要頂尖人才,但卻必須和台積電、聯發科這些開出高薪待遇的公司搶人,導致許多太空產業人才都是靠著熱忱在支撐,希望國家能夠協助培育更多人才進入太空領域。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