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譽信評今指出,壽險業者特別需要積極加強自有資本及財務抗壓能力和韌性;更指出,今年上半年壽險業淨利反彈,但獲利能力改善的持續性仍有待考驗。(資料照,路透)
〔記者吳欣恬/台北報導〕國內保險業者一直在為2026年接軌在地化清償能力制度(ICS)與會計準則(IFRS 17)做準備,惠譽信評今指出,壽險業者特別需要積極加強自有資本及財務抗壓能力和韌性;更指出,今年上半年壽險業淨利反彈,但獲利能力改善的持續性仍有待考驗。
惠譽信評亞太區保險評等資深副總經理吳傑佩表示,除了市場需求的變化之外,台灣的保險公司一直在為2026年實施的在地化清償能力制度(ICS)與會計準則(IFRS 17)做準備,這對業界有重大的影響,並帶來不同的挑戰。
她指出,保險公司尤其是壽險公司需要積極加強自有資本及財務抗壓能力和韌性,因為在未來制度下,淨值變動對利率敏感度增加。壽險公司策略性地專注業務轉型,提升資產負債管理(ALM)以穩定財務波動很重要。
日前金管會公開指出,給予保險公司15年的過渡期和過渡性措施,希望讓保險公司有更多時間來調整資產配置,並縮小潛在的資本缺口。而自8月到現在,金管會已分3個階段宣布多項過渡措施,旨在減輕保險公司的負擔。
金管會今年3月初開放保險業得透過成立特定目的境外籌資事業 (SPV) 於境外發行具資本性質的債券。
吳傑佩表示,這對保險業者(尤其是壽險業)的信用狀況具有正面影響。這有助多元籌資管道,優化資本結構,將舒緩保險業者因接軌2026年所帶來的資本壓力。此舉也有助保險業者減少對台灣資本市場的依賴, 台灣保險公司在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籌資方面與全球保險業者看齊。
除了持續積極發行境內或境外次順位公司債券可計入資本以加強TW-ICS 制度下清償能力外,惠譽認為改善基礎利潤是壽險公司的業務策略關鍵。
為配合未來制度,壽險公司重點推廣銷售健康、保障型、長期繳保費產品,提升新契約價值。以提升IFRS 17 和 ICS 制度下有更高的合約服務邊際(CSM) 累積,CSM將如實且透明呈現於財報。
依據壽險公會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上半年總保費年增率為2.8%;其中初年度保費收入年增13.1%。
但惠譽不預期壽險業總保費收入在2024年底或甚至2025年會有強勁的成長率,反而認為更多壽險公司致力於可持續高價值的業務成長。從獲利角度,大型壽險公司披露了2024年上半年的業績,淨利自2023年反彈,然而,惠譽認為獲利能力改善的持續性仍有待考驗。
吳傑佩表示,壽險業風險資產規模大,加上有大量的海外投資,這使得其易受到資本市場波動和匯率風險影響。惠譽相信外匯避險管理是壽險公司獲利能力關鍵因素之一,避險策略仍將視市況動態,調整傳統避險比重以兼顧避險成本支出及風險控管 。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