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來多位執行長們的「誤判」,導致英特爾戰略失誤,在產業競爭中舉步維艱。(法新社)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AI浪潮蓬勃,OpenAI功不可沒,但英特爾(Intel)在AI時代一系列戰略失誤,導致目前舉步維艱的局面。美媒報導,英特爾在2017年曾有機會收購OpenAI股份,但因當時執行長的一席話,英特爾錯失再度發光發熱的機會。
據4位知情人士透露,2017年至2018年間,英特爾和OpenAI高管就各種選擇進行了討論,包括英特爾以10億美元(約新台幣326.5億元)現金購買OpenAI 15%的股份,或者英特爾按成本價為OpenAI製造硬體,則再購買15%的股份。
目前OpenA估值已達800億美元(約新台幣2.6兆元)。
最終,英特爾決定不投資,主要原因是前執行長鮑勃·斯旺 (Bob Swan) 認為AI模型在短期內難以推向市場,難以收回投資,但OpenAI在2022年推出了劃時代的ChatGPT。
就OpenAI而言,與英特爾合作意味著,它不會那麼依賴 輝達(NVIDIA)。微軟則在2019年、2021年和2023年為OpenAI投入了數十億美元,成為人工智慧舞台上的重要參與者。
英特爾因執行長們的「誤判」錯失產業先機的事件,不只收購OpenAI股份這一樁。前執行長布萊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不相信曝光機能夠發揮經濟規模,放棄了ASML第1代EUV機器的生產,此後英特爾在先進晶片生產技術上就一路輸給台積電、三星。
另一位前執行長歐德寧(Paul Otellini)則在蘋果詢問英特爾是否願意為第一代iPhone供應半導體,但他因誤判需求前景,認為不符成本而放棄與蘋果交易,錯過了蘋果2007年上市iPhone所創造的智慧手機用半導體需求。
也因為蘋果未能與英特爾合作,最終選擇與亞洲企業包括台積電等合作,推進了智慧手機使用的半導體的開發和生產,使大量半導體產能流向了台灣。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