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受到全球經濟放緩影響,5000大企業營收總額及稅後純益總額分別僅有40兆5460億元及3兆5785億元,較2022年衰退6.05%、17.72%。(圖由CRIF中華徵信所提供)
〔記者吳欣恬/台北報導〕2023年受到全球經濟放緩影響,5000大企業營收總額及稅後純益總額分別僅有40兆5460億元及3兆5785億元,較2022年衰退6.05%、17.72%。CRIF中華徵信所對企業提出兩點呼籲:企業應優先布局台灣;其次是加強研發創新。
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出版的「2024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結果顯示,2023年5000大企業的營收總額中斷前兩年續創歷史新高的走勢,稅後純益總額則連續兩年獲利衰退,顯示這一波全球產業供應鏈高庫存調整期間,對5000大企業造成的影響很可觀。
CRIF指出,在5000大企業中,僅有1107家營收與獲利雙成長,占5000大企業的22.14%,CRIF進一步設定,營收總額達50億元以上、稅後純益達1億元以上,且營收成長率與稅後純益成長率均達10%以上的149家企業,扣除48家金融保險證券業及交通部所屬桃園機場後,篩選出2023年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百強企業。
CRIF指出,2023年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的百強企業,有兩大特點:其一是製造業只占26家,服務業則占了74家,服務業入榜家數是製造業的1.85倍之多,顯示服務業明顯強過製造業;其二是消費性產業大幅增長,內需產業壓過出口產業。
CRIF認為這恰好反映2023年全球經濟環境的特殊性,製造業受制於庫存消化與訂單遞延效應表現不佳,服務業則因疫情完全解禁及股市上漲帶動內需消費、疫情期間窒息的車市也一併爆發,再加上台商資金投入房地產,同時政策上對於綠電的需求也大增,帶動電力相關產業,因此造就2023年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百強企業並不以科技電子製造業業為主的不一樣的面貌。
至於整體電子相關製造產業則僅占雙成長百強企業中的10家,包括資訊電子及通信器材業9家,以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的瑞軒科技。
值得注意的是,10家入榜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百強企的電子製造企業,其產品都直接或間接屬於AI供應鏈的一部份,威盛電子及聯陽半導體也都發展AI PC有自己的定位產品,CRIF認為這也顯示AI相關應用已經成為擴大台灣電子業成長的最重要來源。
CRIF也提出兩點呼籲,一是台灣要謹慎看待「中國+1」和「台灣+1」的國際現實內涵。兩個加1都是主要經濟國家為了降低對中國和對台灣製造的倚賴,就近各國建立先進技術生產基地的策略,但長期演變可能導致先進技術和生產能力外流,台灣產業有被淘空的風險。因此「優先布局台灣」,絕對是台灣產業的核心思考。
其次,CRIF呼籲,當今產業是一個依靠研發創新速度而生存的時代,任何產品生命週期會因為新的研發而縮短甚至被取代。CRIF統計5000大企業的研發費用成長率在過去兩年呈現放緩,這是一個值得觀察的訊號。因為台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海島型經濟,研發創新是經濟發展唯一的出路。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