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Uber Eats以9.5億美元併購foodpanda的協議被宣布,震撼整個零售市場,也隨之引發對於外送服務、乃至整個數位經濟產業的全方位討論。(示意圖,資料照)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當Uber Eats以9.5億美元併購foodpanda的協議被宣布,震撼整個零售市場,也隨之引發對於外送服務、乃至整個數位經濟產業的全方位討論。而兩平台獲利狀況與產業發展,也引起多方討論。
網路叫車平台、美食外送等服務「到家」的新興產業,隨著需求市場擴張、消費族群成長,理應處在獲益飛速、營業成績亮麗的狀態;研究亦說明,生活型態轉變與市場滲透相輔相成,快速推進整個數位經濟的成長。街上隨處可見的巨幅看板、大眾運輸與社群媒體的廣告、不間斷的藝人與網紅廣告,又似乎側面證實獲利足堪負荷鉅額廣告代言支出的猜想,「高投入高收益」彷彿已成為新興數位經濟產業的代名詞。
然而一反外界預測般豐盈,金融時報和產業分析業者計算,四大外送業者Deliveroo、Delivery Hero、DoorDash,以及Just Eat Takeaway 合併累計的年度營業虧損合計已達 203億美元。德國 Delivery Hero 集團——foodpanda 母公司近五年的華爾街報告中OCF屢呈赤字,去年開始出售部分亞洲區市場、換取財務餘裕與獲利空間,今年甚至將年交易額達 700 億的台灣市場也出售,顯見在不論何地,數位媒合經濟的獲益空間都難稱樂觀。
成立至今虧損逾2000億美金、提供叫車與外送等多元日常服務的優步(Uber Technologies, Inc. ),則終於在一片赤字中,成為少數脫困的數位媒合經濟平台之一:2023年8月公布的第二季財報中,營收92億美金、營利3.26億美金,首次達成季度財務獲利。
Delivery Hero被華爾街評估要到2026年才可能出現獲利,而Uber則在經營十年後才首度通過單季損益兩平點、2023全年則同樣虧損。多年前前景一片看好的數位媒和經濟,獲利數字始終難與雙位數滲透速度相連,顯見定價、獲利空間與效率仍持續困擾這一新興產業。
以過去兩年間屢面對價格監管壓力與呼聲的Uber與foodpanda為例,兩平台前期以低獲利的策略,換取消費者的信任與使用,持續擴大市場,而為維持送餐給擴增客群的速度,犧牲獲利數字、用優於傳統勞動市場的條件,招攬更多外送員加入;同時,兩大平台不約而同採用補貼費率、廣告費等方式,吸引店家點頭上架,為拓展消費者選擇空間。
兩大平台雖被詬病將獲利過度導向行銷、廣告、明星的代言,但若檢視實際營運,為維護能在極高使用率下,足堪支撐全台使用順暢無虞的平台系統、人力與資本,以及消費者服務優化所需行為資料庫、大數據系統,其獲利能力可能甚至不如過去被稱為「毛三到四」的電子代工業,且此狀況不單限縮於台灣,年營業額473億日幣、在日本市占第一的出前館,僅外送佣金就負擔491億日幣,單論消弭每年近200億日幣赤字已顯步履蹣跚,遑論透過營業獲利。
對於外送平台全球營運與獲利困境,統一董座也表示,foodpanda在台發展已具一定程度的規模,如今被併購,可見外送營運並不容易,中間的建置成本,外界難以想像。
Uber Eats與foodpanda的結合案申請通過與否,須看公平會審查與附加條件,未來定價管控方式則待討論,但數位媒合經濟產業政策應審視整體定價策略的未來發展。長期負獲利與高補貼模式,加上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與開支,不只限制企業營運發展,更難回填開發投入資本,形成數位經濟發展的隱患。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