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自製光纖陀螺儀、鋰電池先進回收 學界科研成功創業

2024/05/09 20:19

國科會推動「科研創業計畫」,13年來投入48億元創190家公司,募資逾百億元,持續孵化學界具商業潛力的前瞻技術成果。(記者吳柏軒攝)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國科會推動「科研創業計畫」,13年來投入48億元創190家公司,募資逾百億元,今、明(9、10日)2天舉辦「商業開發培訓營」,找來成功案例分享,包含累積10餘年科研,成功開發出國內唯一商轉成功的光纖陀螺儀,以及先進技術可回收80%鋰電池等,展現科研新創亮點。

台南大學教授張家欽表示,鋰電池回收現行多採破碎方式,不僅具有危險性,回收物也容易混入雜質,不利後續使用,而團隊開發出先進完全回收技術,低耗能、高安全性來分離正負極材料與電解液,目前總回收率已達80%,並高度回收鎳、鈷、銅等高價金屬,重新變成礦石材料,降低其他廢棄物含量,大幅改善環境汙染問題,解決電芯製造廠的難題,未來擬持續精進投入再生鋰電池的開發,達到節能減碳目標。

互宇向量公司執行長鍾宏彬介紹光纖陀螺儀,他說,該科技多與GPS搭配,用在機械或載具上,當GPS沒訊號,能達到「自我定位」,但早年技術管制與價格昂貴,台灣民間由中央大學教授陳啟昌團隊累積10多年的科研,如今成功提出國內唯一商轉成功的光纖陀螺儀,已與國內航空大廠合作試量產。

鍾宏彬還透露,公司開發機型的價格,更比國際上昂貴的機型可再打7、8折,甚至5折,讓該科技能除了軍事國防及太空外,向下應用到其他商用領域,包含海事、航空、自駕領域等,目前產品應用有無人機、無人載具、小型衛星等,還在過去花蓮地震中,偵測到地殼轉動量等,未來有機會用在旋轉式地震儀和橋樑監測等防災。

國科會產學及園區業務處處長許增如表示,國科會致力將學研成果商業化,創造產業價值,進而推動整體社會福祉,其中「科研創業計畫」從100年開始推動,至今13年已投入48億元,長期挖掘學界具商業潛力的前瞻技術成果,串接上下游資源,已孵化促成190家新創企業,整體募資達百億元規模。

國內唯一自製的光纖陀螺儀正在進行太空輻射環境測試。(鍾宏彬提供)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