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我學者開發二硫化鉬鐵電電晶體 僅1.3奈米可助攻先進半導體

2024/02/21 15:32

國科會補助,由台師大、陽明交大、成大、台大與國研院半導體中心共同合作,成功開發出二硫化鉬的創新鐵電電晶體,可突破現在半導體矽晶圓的極限,實驗生成最薄僅1.3奈米厚度,有望成為先進半導體技術的核心。(記者吳柏軒攝)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台灣科研再下一城!國科會推動半導體二維材料領域,由台師大、陽明交大、成大、台大與國研院半導體中心共同合作,成功開發出二硫化鉬的創新鐵電電晶體,可突破現在半導體矽晶圓的極限,實驗生成最薄僅1.3奈米厚度,更同時具有儲存及運算雙特性,有望成為先進半導體技術的核心,研究成果已登上國際期刊《自然電子》,未來盼助攻新世代AI電腦、量子電腦等發展。

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藍彥文表示,不同半導體的矽晶圓,鐵電材料經外加電場,可自發電偶極,即在內部有正負電荷位移,且不因斷電而喪失能量,將其應用到半導體材料,可製成記憶體儲存資料。

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藍彥文解釋「二硫化鉬」鐵電電晶體如何突破相關限制,有望成為先進半導體技術核心。(記者吳柏軒攝)

但鐵電材料又同時具有高電流、低電流特性,藍彥文說,這就讓鐵電材料得宜實現同時儲存又能運算,等於是「記憶體」加「運算器」,現今電腦要記憶體跟CPU都要分別電壓,鐵電電晶體能大幅降低電耗,是未來新一代高效能電腦的發展方向。

藍彥文說,國際已有論文製造二硫化鉬,但並未察覺其潛力;團隊透過硫跟鉬等粉末放入高溫800度烤箱,一系列操作蒸出僅1.3奈米厚度的雙層二硫化鉬,並投入電晶體元件,展現低讀寫電壓、快速讀寫與高穩定性,並採用工業界廣泛技術,但目前尚未穩定大量產出,待各界改進製程。半導體矽晶圓目前開發至3奈米、2奈米,但仍有極限,該材料提供先進半導體製程的理想解決方案,更可望發展更強的超級電腦、甚至量子電腦。

國研院半導體中心組長李愷信表示,鐵電材料不需靠電流,與傳統材料的讀寫速度可快至100倍到1000倍,台大教授李敏鴻也說,經過測試,二硫化鉬鐵電材料的操作電壓可降至1伏特,功率改善非常大。

國科會自然處長羅夢凡表示,台灣在二維材料基礎研究跟應用,在國際有相當的領先地位,而這次團隊創造的二硫化鉬鐵電材料,可達到電子元件非常薄型、微型,亦是國際非常重大突破。

台灣國科會攜手學界,推動二維材料領域,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藍彥文,協助論文第一作者、現任半導體中心助理研究員梁伯維等人,與跨校聯合團隊開發出「二硫化鉬」的創新鐵電電晶體,登上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電子》。(記者吳柏軒攝)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