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龍頭企業出走、中國低價競爭 德國工業大國地位岌岌可危

2024/02/11 08:17

德國去年經濟表現欠佳。(法新社)

陳麗珠/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彭博》報導,自2017年以來,德國製造業產值一直呈現下降趨勢,隨著競爭力轉弱,下滑速度正在加速。而且,中國不再是德國商品主要買家,甚至在很多方面對德國帶來麻煩,尤其來自中國的低價競爭,令德國氣候轉型的關鍵產業深感擔憂。對一些重型製造商來說,最後的打擊就是不再享有廉價的俄羅斯天然氣。在許多大廠關閉與外移下,德國作為工業超級大國的日子可能即將結束。

報導指出,過去一年來,許多德國知名企業陸續裁員關廠,歐洲最大的化學品生產商巴斯夫(BASF SE)將裁員2600人,朗盛公司(Lanxess AG)將裁員7%。製造機械供應商GEA Group AG 正在關閉美因茲(Mainz)附近的一家泵廠,轉而在波蘭建立一座新工廠。

德國汽車零件製造商Continental(馬牌輪胎)也在去年11月宣布,全球汽車部門將裁員數千人,德媒透露,裁員人數可能約5500 人。米其林輪胎製造商則計畫關閉兩家德國工廠,並在 2025 年底前縮小第三家工廠的規模,此舉將影響 1500 多名工人。米其林輪胎北歐地區負責人 Maria Röttger 說,工業競爭力減弱可能使德國陷入螺旋式下滑。

報導指出,在過去的一年裡,這樣的結局已經重複多次,凸顯德國面臨的痛苦現實:「它作為工業超級大國的日子可能即將結束」。自2017年以來,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的製造業產值一直呈下降趨勢,隨著競爭力變弱,下滑速度正在加速。

報導稱,德國工業基礎已經像骨牌一樣倒塌了,美國逐漸遠離歐洲,並尋求與跨大西洋盟友競爭氣候投資。中國則正在成為一個更大的競爭對手,且不再是德國商品的大買家。對一些重型製造商來說,最後的打擊是俄羅斯廉價天然氣的終結。

除了全球動盪之外,柏林的政治癱瘓也加劇長期存在的國內問題,例如破舊的基礎設施、勞動力老化和繁瑣的官僚作風。曾具優勢的教育系統,現在卻成為公共投資長期缺乏的象徵。

儘管德國央行和其他機構拒絕接受全面去工業化即將到來的觀點。但隨著改革陷入停滯,完全無法知道哪些作為可以減緩衰退。德國工商總會(DIHK)外貿組組長特萊爾(Volker Treier)說,即使不是悲觀主義者,也會認為我們(德國)目前所做的還不夠。

報導還提及,中國在很多方面都為德國帶來麻煩,除了北京朝先進製造業的戰略轉移之外,經濟放緩進一步削弱對德國商品的需求。同時,來自中國電動車等領域的低價競爭,令德國氣候轉型的關鍵產業感到擔憂。

德國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正在關閉業務並裁員,因為難以與國家支持的中國競爭對手競爭。總部位於德勒斯登的 Solarwatt GmbH 執行長 Detlef Neuhaus 表示,已經裁員 10%,如果今年情況沒有改善,可能會將生產轉移到國外。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