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碳權交易平台22日啟動。圖左起永智顧問營運長顏素絹營、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及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碳交所提供)
〔記者歐宇祥/台北報導〕台灣碳權交易所首批國外碳權上週五(22)日啟動交易,台灣進入碳交易時代,企業碳管理減碳成為全球趨勢,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碳交所的「國際碳權交易平台」目標協助國內企業符合供應鏈減碳要求、達成碳中和目標。企業也應進行減碳行動,用更宏觀的視野做長遠規劃。
田建中於「零碳新經濟論壇」中說,碳是企業的成本、但也是商機,尤其未來全球市場對於商品選擇都會優先考慮是否符合減碳標準,意味會成為可觀商機。而台經院院長張健一也表示,台灣是國際供應鏈的重要一份子,成立碳交所有一定的必要性。企業有生產就有碳排,因應氣候變遷大家都須盡一份努力。
不過,碳盤查與減碳仍對部分企業是大負擔,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提到,減碳對國內相關產業,如石化產業勢必產生一定衝擊與影響,但為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碳權交易平台的成立是相當必要的,並仰賴企業界的熱烈響應,首波國外碳權交易台積電(2330)、玉山金(2884)、奇美(1763)等27家公司購入。
至於政府單位相關規定方面,金管會於去年已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分階段推動上市櫃公司於2027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2029年前完成確信,而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指出,各國政府皆藉由提供碳定價經濟誘因以加快減碳速度。自願性碳信用機制(碳抵換)是碳排有價化的具體實踐,但提醒企業,購買前應先做碳盤查、並確認自身需求再購買。
經濟部綜合規劃司司長莊銘池強調,碳權並非投資商品,而是協助廠商減碳的手段,台灣目前有179項產品被列入歐盟CBAM課徵對象,影響約800多家企業,經濟部已持續提供相關輔導及補助資源,並持續與歐盟互動,降低企業面對國際碳關稅所造成的影響。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