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LTN經濟通》中國點金成石?全球金融中心變南深圳

2023/12/06 07:15

2019年6月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是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反轉向下的分水嶺。
(資料照)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繁華如錦、盛世香江,一向自由、熱鬧的香港,在2019年6月發生反送中運動後,北京決心對香港行使「全面管治權」,緊接著在2020年7月正式推出「港版國安法」,香港正式進入由盛而衰的「轉捩點」。

在緊箍咒逐步發酵下,自由成奢侈、熱鬧成落寞,不到4年的時間,香港金融、航運出口及房地產行業光環盡失、發展同步衰退,國際人才、熱錢流失至競爭對手新加坡,往年的國際金融中心成為「金融中心遺址」。

2022年第三、四季的GDP均衰退4%以上。根據中文大學表示,自2020年7月至2022年底,已有至少超過40萬人離開,香港勞動人口則約流失14萬。

香港推高端人才計畫 中國人大量湧入

為填補流失的大批專業人才,香港在2022年續推「高端人才計畫」,期望國際人才申請,但截至今年2月,共收到8797份申請,來自中國的申請卻高達8325宗、佔整體申請數的95%,真正的國際人才申請還不到3%,包括加拿大的申請97宗、澳洲77宗以及美國69宗。

數據顯示,香港所規劃的「人才計畫」,首先在2006年推出優才計畫,吸納人才數逾9000人,但中國人佔88%。隨後在2018年推出的科技人才計畫,吸納約600人,中國人佔比為65%,最後在2022年推出的高端人才計畫,吸納人數近9000人,中國人佔比仍高達近90%。

說是廣納全球各行業人才,但數據顯示中國人才是計畫裡的「主力」,國際人才則是配菜。

與此同時,香港也啟動「內地人才3大計畫」,香港醫管局甚至直接開大門,讓中國醫護直接進駐香港7個公立醫院工作。而中國失業率居高不下,青年人積極搶進香港找工作,中國移民仲介甚至偽造雇主推薦信。市場諷刺,香港政府的「搶人才」是假,「搶庸才」才是真。

北京有意讓中國人填補入港,香港街頭再也沒有以往的國際化人潮;市場揶揄,香港政府步向「南深圳」之路。

高盛欲處份位於香港上環辦公大樓,售價從13.5億港元打7折,降價至9億港元求售。(圖取自Google Maps)

港股三年腰斬 外匯儲備跌至六年新低

外資熱錢撤出後,影響最大的就是港股。短短3年香港股市一路走跌,從3萬多點幾乎腰斬,11月28日更是跌破17400點支撐,而12月1日再次跌破萬七後,連續數天指數持續走跌,一路往16500點下探。

外資機構對港股的參與率從2016年的39.5%降至2023年的24.6%,港股IPO籌資額也創20年新低,港交所也跌出全球前五大IPO集資排名。

而匯率部分,因熱錢大舉撤出香港,為了穩定香港金融市場,以及讓港元匯率保持穩定在7.75至7.85港元兌1美元的區間內,港府近年動用外匯儲備資金來保護匯率。

在港版國安法推出的隔年,香港外匯儲備約近5000億美元(約3.9兆港元;約新台幣15.7兆元),之後趨勢一路向下,與當時高位比較,香港外匯儲備一共減少了820億美元(約6400億港元;約新台幣2.5兆元),累計跌幅超過了16%。

根據金管局數據顯示,香港截至今年6月底,外匯儲備為4153億美元(約港幣3.2兆港幣;約新台幣13.07兆元),較上月減少37億美元(約289億港元;約新台幣1163億元)、已連跌3個月,回落至2017年中的低位,創六年以來新低水平。若加計貨幣基礎為1兆8670億港元,現在港府手上只剩下5兆1億港元可捍衛聯匯市場。

最令人擔心的是,中國人行與香港金管局去年簽署「常備貨幣互換協議」,這無需續簽、且長期有效。一旦中國出現金融危機或被國際社會制裁,北京將透過這個貨幣互換協議,動用香港外匯儲備,香港政府是不可以、也無力拒絕,這不單會損害港元的穩定性,同時終結香港在國際金融市場僅存的地位。

辦公室空置 見證金融業從繁榮走向沒落

沒有了外資機構和金融業的有力支撐,香港辦公室空置率居高不下,供過於求的面積相當於250個足球場。根據世邦魏理仕集團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至9月香港辦公室空置率仍接近15.8%、近歷史高點,是2019年反送中前的3倍,而香港2大富豪李嘉誠及李兆基的長江集團大樓、恆基地產大樓空置率則高達25%至30%。

香港奢侈品生意清淡,高端消費力消失,直接影響鬧區商鋪租金。根據仲量聯行(JLL)租金指數,香港核心街舖租金於疫情期間(2020至2022年間)下跌41%,現在的租金較2014年的高峰下跌約72.5%,以目前的經濟因素及前景而言,香港商舖租金難以在未來5年內重回高點。

據美聯物業數據,根據會計年度在2024年3月結束的前六個月,香港政府僅完成了全年850億港元(約新台幣3414億元)賣地收入目標的18%。市場疲軟,香港政府在今年第四季暫停出售商業土地,「零入標」是十年首見,顯示香港地產商對長回報期的項目不感興趣,對後市「十分謹慎」。

香港貨櫃吞吐量今年料跌出十大,香港葵青碼頭用地已停用47%。(彭博)

全球最大轉運港 退居到第32

香港失去金融中心地位後,事情並未結束。在2022年時,有高達八成的航運公司總部從香港搬遷至新加坡和上海,主因是香港貨櫃吞吐量是節節下滑,加上土地成本太過昂貴,每個貨櫃月租逾4000港元(約新台幣1.6萬元),是競爭對手上海、新加坡的三倍與四倍。

新加坡經營眼光長遠,提供長期租約,不似香港是採以短期租約,會不定期「重新招標」,不當政策重挫香港航運業的競爭力。

香港一直以來是珠江三角貨物的中轉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曾盤踞全球港口吞吐量排行榜冠軍11年,直至2005年才被新加坡超越,隨後又被中國內地深圳港口超越,不到五年的時間,2017年再被廣州、青島港口追上,自2020年起貨櫃吞吐量一直排在全球第九位,在全球50大港口排名,也由第12名掉到32名。

清零政策拖累,航運公司大多將貨物轉移到鄰近港口;據估計,香港已流失約200萬個標準貨櫃至南沙和深圳港。現今葵青的吞吐量,加上貨運成本高,再也無法回復到疫情前水平。法媒預估,香港今年的貨櫃吞吐量恐跌出全球十大。

根據香港海運港口局今年初所發佈數據,去年香港港口貨櫃吞吐量大減近7%、為1,657萬標準貨櫃單位(TEUs),還不到10年前的72%,其中又以主要處理進出口大型貨櫃箱的葵青貨櫃碼頭跌幅慘重。

而今年首7個月貨櫃吞吐量年減近16%,相較鄰近的深圳僅跌4%,香港面臨被拋離的窘境。需求持續下跌,目前葵青貨櫃碼頭堆場平均使用率只有約50%,未充分利用的土地高達80公頃,人走茶涼的航運業逐漸淒涼,也被市場再冠上一個新稱謂,「轉運港遺址」。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