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期金管會旗下三局的裁罰金額增加,今年全年金額有機會超過去年。(記者王孟倫攝)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由於近兩個月金管會開出數張千萬元以上的罰單,讓裁罰金額增加;金管會今天最新公布統計,金管會旗下三局(銀行、保險及證期局)開出裁罰金額合計2億3750.5萬元,相較於去年同期增加7.8%,全年金額有機會超過去年。
這項罰鍰統計,常被誤認為是「金融三業的受罰結果」,但正確來說,應是「金管會三局開罰金額」。差別在於,一方面,金管會開罰對象不單只有金融業,還有非金融機構的上市櫃公司;另一方面,開罰計算主體是三局,例如:保險局會裁罰銀行不當銷售保單,這是銀行吃罰單、並非保險公司。
就整體裁罰狀況來看,之前金管會曾經公布,旗下三局今年前3季開罰金融三業及上市櫃公司共1億9595.5萬元,年減幅1.77%;當時外界也臆測,今年可能罰鍰低於去年,進而創下2019年以來、也就是5年來的最罰鍰低紀錄(2019~2023年)。
不過,根據最新統計,今年前11月,金管會共開罰2億3750.5萬元,相較於去年同期的2億2022萬元,年增7.8%;由於去年全年度罰鍰金額為2億5318萬元,創4年來最低,若今年罰鍰未能超越去年,等於一舉創下5年最低紀錄。
不過,進一步檢視,目前剩下一個月的時間,只要12月罰鍰金額能超過1568萬元,全年就可以超過去年(即2億5318萬元);原則上,應該有相當高的機會。
金管會官員強調,裁罰必須要走一定程序,有時今年的案件,也許會到明年甚至更晚才開罰。也就是說,無法判斷何時開罰,若鉅額或大張罰單是落在明年元月,今年12月罰鍰金額大減,今年全年仍有可能低於去年、創下5年新低罰鍰的機會。
此外,金管會2023年全年罰鍰的預算目標是3億2853萬元,但到11月僅達預算目標的72.3%。
對此,金管會官員強調,主管機關每年均設有年度罰鍰預算目標,但行政機關必須依法行事,「我們不會為了開罰而開罰,每一筆罰鍰都是有所本」,重點在於導正業者的缺失行為。
就金管會三局開出罰單來看,銀行局的前兩大罰單為某民營金控的「大股東干政」案被重罰3千萬元;另外,該金控子公司也捲入詐騙案,顯示內稽內控未能落實而被罰2千萬元。
保險局開出的前兩大張罰單,第一名是與銀行局開罰的「大股東干政」案而開罰的壽險子公司,金額為1千萬元,第二名是某壽險公司因為投資問題,挨罰480萬元。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