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作自受!香港箝制自由 振興夜市經濟無能為力

2023/10/23 16:46

日媒指出,隨著香港自由度顯著衰退,仰賴自由社會的夜市經濟也難有起色。(歐新社)

〔編譯孫宇青/綜合報導〕《日經亞洲》(Nikkei Asia)22日報導,雖然香港政府積極振興「夜市」等庶民經濟模式,但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娛樂習慣改變影響下,香港的夜市正面臨消失的危險。尤有甚者,夜市屬於自由社會的產物,但隨著港府配合北京打擊自由,想提振夜市經濟恐怕也無能為力。

報導指出,天氣漸趨涼爽的10月初,九龍著名的廟街夜市卻人煙稀少。1位在同一地點販賣手錶等商品長達20年的攤販表示:「以前我們一直營業到午夜,但現在(晚上)10點就關門了,因為沒有顧客」。

不僅如此,街道兩旁的服飾店和紀念品店也只有寥寥無幾的顧客,空置的攤販區域在整個市場上顯得十分突出。1名來自馬來西亞的50多歲男子毫不掩飾失望的表情,「怎麼人這麼少?這裡沒有我想買的東西」。

現在的香港夜市景象,與日本作家澤木耕太郎在1992年旅行回憶錄《深夜特急》中所描寫的相去甚遠。他說,香港廟街的每1天都像1個節日,是吸引他來這座城市的原因。

香港史學會理事鄧家宙表示,廟街的發展可追溯至1870年代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當時,船員從維多利亞港上岸後,會前往廟街寺廟祈求航程平安,而當鋪、小吃攤、服飾店和算命鋪等各種生意開始前仆後繼地設立,中國移民的加入更使該地區充滿活力。

然而,從1970年代開始,由於電視等新娛樂形式的出現,遊客開始減少,到70年代中期「是廟街最後1次保持原有的活力」。在新冠肺炎期間海外旅行受限後,廟街人潮減少速度更快。

今年9月,港府推動「香港夜繽紛」活動,以促進消費活動,其中包括振興廟街等夜市的計畫。但鄧家宙直言,「夜市的熱鬧是1種自然現象,不能人為創造」。

日本東京立教大學政治系教授倉田徹表示,香港是從自由港口發展起來的,基本上是零關稅,「在那種自由放任的環境下,人們的聰明才智才得以爆發」。他指出,自由是香港魅力的泉源,夜市就是其中一環。

事實上,香港街道上的霓虹燈招牌就是1個象徵,這種招牌從兩側建物往街道中央延伸,通常會出於安全考量而設限,但只要不擋到雙層巴士通行,香港政府是允許的。然而,倉田徹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港府已拆除霓虹燈招牌,對夜市等地的攤位也加強食品安全管制,「政府已從自由放任,轉變為控制」。

此外,北京針對香港制定國安法後,嚴格限制反中國、反政府的言論和活動,香港自由的衰退顯而易見。

香港1名大學教授表示,港區國安法實施後,許多年輕人和對舊香港有感情的人已前往其他國家,香港年輕人正在幫助台灣等地的夜市蓬勃發展並促進當地經濟,能為香港帶來新想法的人愈來愈少。

這位大學教授表示,儘管他們不支持暴力抗議,但政府收緊限制「可能已掐斷香港未來的萌芽」。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