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臨通縮危機,專家認為,其經濟在未來幾年恐陷入成長停滯期。(美聯社)
中國經濟 未來10~20年陷停滯
〔記者李綺雯/綜合報導〕疫後中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第2季GDP成長率僅6.3%,遠低於預期,消費者支出也呈現放緩跡象,相較於他國接連升息抑制通膨,中國反倒陷入通縮窘境,繼6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幅降至0後,7月CPI年減0.3%直接跌落負值,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更已連續10個月負成長。
此外,中國的貿易表現也受到西方興起的保護主義、地緣政治風險加劇衝擊,如:美中角逐、歐美去中化,還有各國升息導致的終端需求疲軟影響,中國進出口降幅持續擴大,過往憑藉著貿易順差創造的經濟成長優勢已逐漸式微。
隨著中國通縮情況加劇,經濟壓力同樣倍增,曾是推動該國經濟成長動力的房地產市場陷入低迷,還有不斷攀升的青年失業率,迫使北京當局推出刺激措施,希望能擴大內需、吸引外資,儘管中國人行先前喊話強調沒有通縮風險,試圖挽救消費者信心,但近日卻意外宣布降息,美國投資策略師Edward Yardeni認為,中國經濟很可能在未來10~20年陷入停滯期。
中國7月進、出口分別下降14.5%、12.4%,降幅皆大於預期。(美聯社)
通縮恐引發經濟衰退
「通貨緊縮」對經濟有什麼影響?與通膨引發的物價上漲相比,商品價格下跌對消費者來說似乎不是件壞事,但同樣也不會促使消費者購物,倘若國家長期處於通縮情況,人們通常會預期未來的物價會更便宜而選擇不斷延後消費,加劇當前已相當疲弱的市場需求。
一旦民眾的消費支出減少,經濟活動也會跟著放緩,恐促使企業不得不削價競爭,而當企業收入縮水,身為勞方的消費者很可能面臨減薪甚至失業,進而導致消費者再次降縮減支出,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引發國家經濟衰退,正因如此,要想根治通縮通常比通膨更不容易。
中國疫後經濟復甦低於預期,消費者支出放緩,出現通縮跡象。(法新社)
內需弱、人口紅利漸失 引發中國通縮
事實上,過去幾年中國通膨率一直維持在2%上下,符合市場上廣泛定義的通膨目標,但也曾出現幾次通縮情況,第一次是亞洲金融危機讓中國1998~1999連續2年CPI負成長0.8%及1.4%;再來是2002年美國網路科技泡沫,導致中國經濟成長下滑,物價連續14個月呈現下跌,當時CPI年減0.8%,另外,還有一次則是2009年美國次級房貸危機衝擊中國經濟,導致物價跟著下跌,同年CPI為-0.7%。
上述統整的3次通縮均是受到外部因素影響,當時中國經濟正處於向上成長的階段,藉由寬鬆的貨幣政策與財政刺激措施,很快地就走出通縮陰霾,但此次中國面臨的通縮主要是來自中國經濟本身既有的問題,歷經10幾年的高速成長後,中國開始浮現內需不足與結構性問題,像是出生率降低導致人口紅利消失,還有失業率不斷創高、企業債務槓桿過高等,因此,中國這次要擺脫通縮恐怕不容易。
中國青年失業率不斷攀升,日前北京當局表示,將暫停公布相關數據。(路透)
中國通縮 全球有感
由於中國為世界製造大國,別國也可能因中國通縮受到影響,一方面雖然有助於其他購買中國產品的國家降低通膨,但當廉價的中國製商品充斥全球市場,很可能會削弱其他國家製造業的競爭力。
綜觀上述,中國通縮很可能是反映了民間對未來景氣恐陷入衰退的不安,隨著企業減少投資、工資增長停滯、家庭增加儲蓄降低支出,導致整個社會欠缺運轉的活力,要想走出通縮的困境,北京政府若一昧醉心內鬥爭權,恐難以重振民間信心。
中國這波通縮主要是源自於該國內需不足與結構性問題。(彭博)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