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學者:北京用「資訊蓋牌」手段 不讓地方債務壞消息傳開

2023/06/21 10:24

學者指出,中國當局正在加強對金融訊息的控制,試圖透過「資訊蓋牌」手段,掩蓋地方政府的巨額債務問題。 (擷取自網路)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中國地方政府頻傳債務危機,引發各界對中國是否爆發金融風暴的疑慮。布魯塞爾自由大學佩雷爾曼(Perelman)法律哲學中心研究員Isabelle Feng近日投書法國《世界報》指出,中國當局正在加強對金融訊息的控制,試圖透過「資訊蓋牌」手段,掩蓋地方政府的巨額債務問題。

 Feng舉例指出,武漢市財政局5月26日在當地報紙上公布259個公私營企業名單,要求他們償還積欠的3億元人民幣(下同,約13億台幣),金額雖然不大,但這個動作對中國的地方政府來說是前所未見的。貴州省4月12日也宣布無力償還1.2兆元(約5.2兆台幣)的債務,雲南省不久後也發布了金額相當的類似公告。

 這顯示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處於災難的狀況,其總額已經從2011年的10.7兆元(46兆台幣)增加到2022年的逾30兆元(129兆台幣)。但這些訊息令北京當局感冒,武漢報紙的相關版面和貴州省的「無法償債」公告,很快就從官方網站上消失。

 北京當局更擔憂和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的「隱性債務」有關訊息。LGFV是地方政府為重大工程融資而創建的金融工具,財務非常不透明。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到2023年,LGFV隱性債務將達到66兆元(約285兆台幣),佔中國GDP的近53%。

 多年來有關中國地方政府LGFV的訊息,一直是北京當局與外國金融分析師與金融評級機構爭論的焦點。在2000年代,這些機構給中共政權的信用評級都很好,但到2013年情況已經改變。當時因地方政府LGFV的債務急劇上升,穆迪和惠譽紛紛降低了評級,中共隨後指責這2個機構想要傷害中國政權。2017年標普也下調了中國的評級,這時北京當局指責標普這個美國機構「無視中國的法律」,因中國法律是將地方政府LGFV的債務排除在公共債務之外的。

 Feng表示,中國開始意識到控制金融訊息是有戰略重要意義的。中國人民銀行在北京當局的支持下於1994年同意成立大公國際評級機構,大公國際最初只是為中國本土投資人對中國公司進行評級,但因北京當局深信自己是西方評級機構的受害者,因此希望讓大公國際成為全球評級機構。

 2013年大公國際與俄羅斯評級機構RusRating和美國小型評級機構Egan-Jones Ratings共同成立了世界信用評級集團(UCRG),該集團為了能有信譽,任命法國前總理德維勒班(Dominique de Villepin) 擔任其顧問委員會主席,並任命澳洲前總理陸克文為顧問委員會成員。

 2010年UCRG 因拒絕遵守美國證交會(SEC)的透明度規則,被禁止在美國市場執業。大公國際則於2013年獲得歐洲證券和市場管理局(ESMA)的綠燈,部分原因是在希臘債務危機之後,對英美評級機構佔據主導地位感到擔憂的歐盟,樂於見到中國競爭者進入評級市場。

 但2018年大公國際因貪污以及和受評企業串通,而遭中國司法制裁。2019年4月大公國際由中共接管,但ESMA過了7個月才勒令大公國際停業。Feng指出,雖然中國對大公國際的整頓,讓中國能有可信的評級機構的希望破滅,但北京當局不可能會對那些想對中國經濟進行評級的人敞開大門,必須壓制一切傳播壞消息的聲音。

 因此,中國於2021年公布的數據安全和保護法」,限制了跨國公司與其中國子公司傳輸訊息的自由;2022年實施跨境數據傳輸規定,讓用戶無法從國外訪問中國的企業資訊數據庫;即將於7月1日生效的新版「反間諜法」,則把與外國人交換任何訊息都視為非法。

 非政府組織「開放數據觀察」(Open Data Watch)根據公眾獲取數據的難易程度對各國進行的排名顯示,中國已從2016年的第59名降至2020年的第155名。

 Feng總結,這一切都讓人覺得,黨國一體的中國不再依靠透明度來吸引該國急需的國際資金,北京當局似乎準備只依靠編故事來吸引西方投資人。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