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風險加劇,衝擊投資人對中國的投資興趣。(路透檔案照)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30年前日本後泡沫市場的規模與波動性影響亞洲投資組合過大,致使排除日本的亞洲投資商品需求增加。如今隨著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以及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全球基金經理人表示,客戶對排除中國的亞洲投資商品需求上升,這堪稱30年來亞太市場最大的結構轉變。
《金融時報》報導,法巴資產管理投資專家劉閔悅(Minyue Liu)指出,投資人對地緣政治感到憂心,國際客戶開始發出建議要求書(RFP),要求提供涵蓋亞太地區,但排除日本與中國的投資基金。她說,這不僅只是投資人的假設性詢問,也是對不含中國的亞洲投資產品展現明確的興趣。
俄國全面入侵烏克蘭使許多人重新評估中國侵略台灣的風險,投資人因而憂心對中國的曝險。不過基金經理人說,不含中國的投資商品,近幾月因美中關係惡化與中國經濟復甦疲軟,需求變得具體。明晟新興市場亞洲指數(MSCI Emerging Markets Asia index)與明晟新興市場亞洲不含中國指數(MSCI EM Asia ex-China index)指數之間的表現可以看出該差異,前者今年淨報酬率僅1.3%,後者為8.6%,該區域表現最好的是台灣與南韓市場,分別上漲30%、20%。
漢布羅資本管理(J O Hambro)資深基金經理人李斯(Christopher Lees)指出,對「不含中國的新興市場以及親美亞洲盟邦商品」的需求,意味客戶看好該區的增長,同時集中曝險於與美國關係緊密的國家。他說,客戶對地緣政治的看法多有不同,「但任何曾認為美中緊張將消散的人,現在都非常清楚不會結束」。
安本(Abrdn)亞太區主席楊修(Hugh Young)指出,雖然客戶沒有直接要求全數出脫中國資產,「但肯定有一些大型機構投資人已脫離中國」。
外國機構投資人確實逐步降低中國曝險,並增持該區其他國家股份。高盛數據顯示,避險基金對中國資產的配置已從1月的13%降至5月底的9%。今年前4個月,投資人透過香港債券通計畫,已拋售310億美元中國國債。反觀澳盛銀行數據顯示,今年投資人買進380億美元不含中國的新興亞洲股債,單單5月淨買入224億美元,創2011年以來單月最大流入。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