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擬加強限制投資中國,中華徵信所(CRIF)提醒投資人,過去幾年獲利成長的KY股承壓恐將升高。(資料照)
〔記者吳欣恬/台北報導〕美國傳出近期將祭出赴中國投資最嚴厲的管制,中華徵信所(CRIF)認為,此舉除顯示美國對於持續壓制中國科技業發展的決心,不惜犧牲部份供應鏈的利益。也提醒投資人,過去幾年獲利成長的KY股承壓恐將升高。
CRIF指出,美國在科技供應鏈「去中化」的戰略也越來越清晰,逐步以限制對中國出口(供貨)以及進口(進貨),完全切斷中國科技業買賣的兩端,造成中國仰賴的重要科技供應鏈的真空,達到延遲甚至癱瘓中國科技業發展的目的。
CRIF指出,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科技供應鏈想要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的時日有限,供應鏈面臨嚴峻選邊站的壓力。而且似乎選擇美國陣營是唯一的出路。其中又以中國為主要生產基地的KY股將是承壓最大的族群。
KY股市是指公司指在其他國家註冊登記,而在台灣第1次上市公開募資;因屬境外公司,對投資人有免稅和節稅的功能。
自2018年美美中貿易戰以來至2022年,KY股整體的表現無論是在營收表現、毛利率表現、營益率表現,以及稅後淨利的表現都很突出。以營收成長率來說,即使2020年受中國疫情影響,營收總額也僅微幅衰退1.5%,其餘4年均為成長。
KY股整體未受美國對中國半導體業一波又一波制裁影響,甚至還受惠於美國去中化政策,使美、中兩國同時增加對KY股的的訂單,因此2022年KY股營收總額又較2021年成長8.63%,營收總額並突破1兆元大關創下新高。
不僅營收總額創新高,過去5年KY股的營業毛利、營業利益及稅後淨利也同步走高,2022年稅後淨利也高達1064.62億元,顯示KY股可以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的印證。
不過今年第1季KY股營收總額由2022年同期的2434.76億元下滑到2082.14億元,營收總額衰退14.48%,且衰退幅度較全體上市櫃公司營收總額衰退11.73%來得高,CRIF認為值得關注是否透露營收出現轉折的訊號。
CRIF分析,108家KY股中有38家為電子科技供應鏈,若加上與電動車相關的8家供應鏈,家數則達46家,占整體KY股比重的42.59%.當美國進一步限制科技產業投資中國之後.對KY股供應鏈即可能造成進一步衝擊。且再緊縮對中國科技零組件的進口規定之後,KY股也將無法再於美、中供應鏈之間左右逢源。
截至2022年底,整體KY股在中國共設有498家子公司,但也開始在東協地及印度的布局,不過2022年來自東協及印度的獲利占整體比重僅31%,顯示布局速度還不夠快,當美國持續擴大對中國科技業的制裁速度,KY股仍會是震波的震央。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