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說明,需量競價管理是世界趨勢,比不斷增加尖載機組更經濟、更友善環境。(記者林菁樺攝)
〔記者林菁樺/台北報導〕中天新聞網接獲爆料指出工廠收到「需量競價」得標通知,質疑缺電,台電表示,需量反應負載管理措施自民國68年起推動以來已超過40年,由用戶自由選用,鼓勵用戶自主管理用電並獲得電費折扣,也有助於「削峰填谷」抑低尖峰時段用電負載,國際電業行之多年。
台電解釋,尖峰負載小時全年約200小時,只佔全年8760小時的2%,為了200小時的尖峰負載不斷增建尖載機組,另一方面可以透過推動需量反應,屬於「需求轉移及管理措施」,更加經濟、環保,也是國際電業行之多年的普遍作法。
台電指出,需量反應負載管理措施推動以來已逾40年,包括需量競價、時間電價、計畫性調整用電措施、即時性調整用電措施等多元措施,其中需量競價104年推動,由用戶就其願意減少的用電自訂回饋價格,與其他參與用戶及台電發電機組相互競價,用戶得標後配合減少用電,便可依據自訂價格扣減電費。
台電強調,透過需求面聚合各種用戶端資源(如設備降載、再生能源、自用發電設備、儲能等),於尖峰時間或系統需要時配合電力調度減少用電,可有效減緩供電壓力、友善環境,同時減少尖載機組的開發、降低發電成本與「是否缺電無關」。
台電也說明, 111年需量反應每度執行成本2.95元,相較僅為1年8760小時中的尖峰200小時投資興建電廠,兼顧經濟與環保的作法,透過多元措施確保供電穩定,盼外界予以理解及肯定,而非將任何有助供電穩定的措施都刻意曲解為缺電。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