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民團研究縮減石化業出口規模 減碳效益高、經濟影響最低

2023/02/02 14:34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與共力研究社今(2)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縮減石化業出口規模,是CP值最高、最不影響國內經濟成長的減碳方向。(記者陳嘉怡攝)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石化產業被視為工業之母,即使環境代價大長期為人詬病,仍被政府及產業界認為是不能輕易割捨的經濟命脈。不過,環境權保障基金會與共力研究社今(2)日發表的研究報告,卻破解此項迷思,指出縮減石化業出口規模,是CP值最高、最不影響國內經濟成長的減碳方向。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許博任表示,過去我們一直是被動接收石化產業是工業之母、是不能動搖的經濟命脈,但該研究結果則試圖扭轉此觀念,如果台灣要邁向淨零轉型,又要以不影響經濟為前提,「縮減石化產業出口規模是CP值最高的方式。」

共力研究社研究員盧其宏表示, 該研究是根據2016年全台產業調查資料,找出哪些產業在經濟成果與溫室氣體排放代價的平衡上效率最差,發現若要達到相同溫室氣體減量效果,石化產業需要縮減的出口規模、國內生產毛額(GDP)、勞動報酬總額與雇用人數,均遠低於電子製造業、發電業等其他產業。

盧其宏解釋,這是因為石化業的產品高度依賴進口原料、產品加工後直接賣到國外,只對自身上下游產業的貢獻度較高,與國內其他產業的主要互動僅止於吃電力、產出燃油給運輸業使用。從產業關聯、溫室氣體排放、減碳效益等各項指標來看,都明確地將「優先縮減出口」的矛頭指向石化產業。另外,他也提到,過去我們都以為石化業是國內電子製造業的重要原料之一,但若從數字來看僅佔0.99%,影響程度極輕。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認為,石化工業中下游產品高污染高耗能、附加價值低,但因為政府在其各項生產投入都有補貼政策,過去一直是「流血輸出」,建議政府應遵循以內需為主、外銷為輔,並針對石化業實施產量總量管制;業者則應投資於技術研發、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將石化業轉型成高值化產業。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