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在接受本報「官我什麼事」專訪時表示,我國業者需要重新評估地緣政治風險,以科學化、數據化方式因應市場變化。(記者陳怡怜攝)
〔記者林菁樺/台北報導〕中國對我農漁產品乃至食品「禁不完」,引發關注。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在接受本報「官我什麼事」專訪時表示,我國業者需要重新評估地緣政治風險,以科學化、數據化方式因應市場變化。
中國為威權體制,台灣與美國、西方等民主國家友好,近兩年來農漁產品到餅乾食品、飲品等都遭中國以各種理由阻擋進口,而台商在面對經濟新冷戰時代到來,挑戰越來越多。
黃志芳說,今年2月底爆發至今的烏俄戰爭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解釋,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但其天然氣需要從能源大國俄羅斯輸送,相當於把能源政策外包給俄國,發生烏俄戰爭就「被掐住脖子」,導致德國經濟衰退下滑,產業被迫要外移到鄰近土耳其,甚至美國南部等能源便宜地區。
黃志芳更不諱言,我國水產農產過度集中在中國是事實,就像德國仰賴俄國天然氣,受到的衝擊會非常大。
政府與產業、農漁民等業者不是沒有解決之道。他指出最關鍵作法仍是「海外市場重新布局」,並以一條龍式規劃降低分散風險。
他赴日本考察,發現日本電氣NEC公司就在農產物流上下足苦工。日本生鮮水果也是世界有名,但農產物流費用高,光是運費就佔50%以上成本,NEC因而鑽研科學化方式,改走海運輸送,但用溫控、大數據等科技方法來增加農產品的保鮮程度,完全不影響水果品質,另外,由產地直送各地市場,推出生產、運送等完整一條龍方式,也能大幅度降低成本。
黃志芳強調,台灣的農、漁產品問題就是過度集中市場,必須要分散,也能借鏡日本經驗,從成本端、市場端、物流端等面向,以科學化的方式做到市場分散。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