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台積電「去台化」 專家拆解立論謬誤

2022/12/14 10:21

中經院副研究員、資深副執行長李淳指出,去台化立論基礎充滿問題。(記者歐宇祥攝)中經院副研究員、資深副執行長李淳指出,去台化立論基礎充滿問題。(記者歐宇祥攝)

〔記者歐宇祥/台北報導〕台積電赴美設廠,去台化傳言甚囂塵上。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資深副執行長李淳對此表示,台灣晶片代工產業本就與美國關聯甚深,美國現在力求提升供應鏈安全,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美國「先發隊友」、而非對手,沒道理去台化。且去台化對美國成本過高卻無相應好處,立論基礎充滿問題。

李淳也說,美國越發緊掐對中國晶片產業限制,除管制華為、中芯等中企,也管制成熟製程的材料與設備。未來供應鏈管制、科技對抗仍將是主戰場,美國將著重保護關鍵產業與供應鏈,半導體產業只是起點。

李淳參加「黑熊學院」主題講座時表示,中美貿易戰雙方都在爭取時間,美國欲降低對中國進口依賴,並解決製造、研發能量的弱點,晶片就被視作重要安全備援,希望2030年將美國在地生產晶片佔比從12%提升至20%,是為支應突發狀況,而非成為晶片生產龍頭。其中,台灣晶片製造業佔全球產能約6成,台積電更是技術、產能領先者,也是美國重要夥伴,才會赴美設廠,是美國提升供應鏈安全的一環。

李淳也分析,中國晶片需求持續提升,但國產化比例遲遲無法提升,目前中國自產晶片量僅佔其需求的16%,並有6%是台韓在中生產量。前半導體工程師、現代文化基金會研究員陳冠憲也指出,即使是中國最強半導體企業中芯,其量產製程佔比也仍以65奈米、150/180奈米為大宗,生產主力甚至不是成熟製程,和生產5奈米、7奈米為主的台積電差距甚遠,兩者技術發展差距3個世代,保守估計中芯落後約4年到6年。

李淳強調,台積電對美國與全球都無可取代,因其科技領先,且已受客戶信賴逾20年,尤其蘋果、AMD、高通3大國際品牌客戶對台積電密不可分,若美國想去台化,蘋果等3企會先去敲白宮大門。目前台積電有近6成訂單來自美國企業,是美國供應鏈核心成員之一,若無巨大戰略效果、商業利益,絕無可能去台化。

陳冠憲則分析,根據台積電公布的新聞稿,亞利桑那州廠完工後預計年產逾60萬片晶圓,僅佔台積電年總產能1356萬片的4.4%,以數據來看就無去台化狀況。且荷商艾司摩爾、德商默克等國際企業今年也仍來台投資,顯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重要地位。外商投資均透過縝密兵推,若美國有去台化打算,外商就不可能赴台投資。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