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LTN經濟通》全球經濟大車拚 半導體定輸贏?

2022/07/15 07:30

近來各國突然體見,半導體過度依賴以台灣為主的亞洲國家,已構成國安憂慮,紛紛決定斥巨資蓋晶圓廠。(資料照,彭博)

建造新的晶片廠 須耗資50億美元

〔記者唐芃菲/綜合報導〕「每一種矽半導體產品的生產都是從一粒粒的沙子開始。」英國最大半導體製造商紐波特晶圓廠(Newport Wafer Fab,NWF)項目經理柯蒂斯(Mary Curtis)表示。半導體,或通常被稱為微晶片、晶片或晶圓片,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現在晶片的生產已經不足以滿足行業需求,導致許多產品供不應求,近幾年又加上疫情停工、供應鏈中斷等影響,科技巨頭的老闆們似乎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 像英特爾和IBM的執行長都表示,晶片短缺可能會持續至少2年。

既然供應不足,那就建造晶圓廠或是代工廠?建立晶片廠,或眾所周知的晶片代工廠(foundries)是一項非常昂貴的生意。分析師溫莎(Richard Windsor)表示,用最先進的設備,去開一家的新的晶片代工廠可能要花上50億美元。而半導體工廠的建設成本高達數十億美元。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塞達·梅米克(Seda Memik)表示,花費十分昂貴,而且需要訓練有素的勞動力。

南韓、美國、日本政府先後補帖新建晶圓廠,世界第3大晶圓代工廠格芯(Global Foundries)最近也決定在新加坡建廠,德國電子業同業公會(ZVEI)呼籲歐盟盡快決定對新建晶圓廠的補貼。

歐洲汽車零件同業公會表示,6至7成的車用晶片來自台灣和中國,為保障歐洲的就業機會,歐盟有必要盡快解決晶片危機。(資料照,法新) 

歐洲想自建晶片廠 但面臨財源不足

歐洲汽車工業最近飽受晶片短缺之苦,凸顯歐洲對亞洲晶圓代工廠的依賴。歐洲汽車零件同業公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Automotive Suppliers)表示,6至7成的車用晶片來自台灣和中國,為保障歐洲的就業機會,歐盟有必要盡快解決晶片危機。

歐盟執委會推動2030年前生產全球20%微晶片的目標。這項規模430億歐元的法案,讓各國政府可為晶片製造計畫提供補貼。

搶搭歐盟政策順風車,本月11日,格芯(GlobalFoundries)與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宣布在法國興建半導體工廠的計畫,投資近 40 億歐元,這是歐洲努力提高微晶片獨立性的一環。

不過,這一項龐大的支出成為歐盟一道難題,《彭博社》報導,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曾表示想將430億歐元的經費拉高到480億歐元,但是目前僅有300億歐元從公共資源中支出,其餘120億歐元則來自私營公司,剩餘的缺口仍無法補足。

歐盟推動規模430億歐元的法案,讓各國政府可為晶片製造計畫提供補貼。(資料照,歐新)

半導體過度依賴亞洲 引發歐美國安憂慮 

報導稱,投資預算對歐盟國而言,壓力相當巨大,再加上過去分配的資金也可能改變,排擠了對部分國家組織援救的計畫。歐盟執委會對此不斷喊話,救助和貿易必須平衡,否則將對歐盟不利。

在喊出這項計畫同時,歐盟特別點名台灣,是理念相近的夥伴。不過實際上,歐美各國非常擔憂半導體製造產業過度集中亞洲。去年有多位美國半導體企業高層致信美國總統拜登,供應鍊過度仰賴亞洲企業,也因此,各國開始打造自己的半導體供應鏈。

美國「晶片法案」(CHIPS Act)承諾提供晶片製造商減稅和其他獎勵措施,以吸引它們在美國投資。鑑於全球晶片缺貨及美中競爭加劇,這份法案被視為對於美國經濟上與國家安全的利益至關重要。

不過因為法案進展膠著,目前還卡在美國參、眾兩院的爭執間,短期內未有結果。6月環球晶(6488)宣布將在美國德州建造新的12吋晶圓廠,董事長徐秀蘭就明白指出,如果晶片法案再不通過,設廠恐有變數。

英特爾(Intel)表示,該公司在俄亥俄州超大晶圓新廠的建設計畫,將無限期延後動工,延期原因也與晶片法案的不確定性有關。(資料照,路透)

晶片法案 直接影響美國半導體投資案

英特爾(Intel)也表示,該公司在俄亥俄州超大晶圓新廠的建設計畫,將無限期延後動工,延期原因也與晶片法案的不確定性有關。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稱,如果美國國會不能就擱置已久的晶片法案採取行動,英特爾打算將優先考慮在歐洲建廠。

另外台積電(2330)在亞利桑那州建廠速度,與晶片法案通過速度有關,台積電現在已投資、也正在蓋廠,是基於對晶片法案通過的信任。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就曾警告:「若國會還不加快採取行動,美國將會失去矽晶圓廠,這些公司(指環球晶、台積電)將到別國設廠,美國會成為大輸家。」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曾警告:「若國會還不加快採取行動,美國將會失去矽晶圓廠,企業將到別國設廠,美國會成為大輸家。」(資料照,彭博)

中國遭技術管制 難取得先進設備

美國今年初通過《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授權政府撥款近3000億美元用於半導體、汽車關鍵部件等行業的研發和補貼,以及解決日漸嚴重的供應鏈問題,以此提高對中國的競爭力。

因為中國極力發展半導體,美國自2020年開始對中芯國際、海康威視等進行技術管制,雖成功遏制中企成長,但也加速中國晶片製造與供應的情況。

為了阻擋中國半導體發展,美國政府加強壓制中國半導體的製造能力,要求荷蘭政府禁止ASML把「深紫外光微影設備」(DUV)賣給中國,除了荷蘭,也施壓日本要比照辦理。

美國政府加強壓制中國半導體的製造能力,要求荷蘭政府禁止ASML把「深紫外光微影設備」(DUV)賣給中國。(資料照,路透)

限制半導體 就能壓抑中國整體產業

為什麼美國要壓制中國發展半導體?有一說是,美國在貿易戰沒取得明顯戰果,去年美國對中國商品貿易逆差比2020年增加450億至3553億美元,僅次於2018年4182億美元的最高紀錄,顯然美國仍然嚴重依賴中國製造的商品。

輸了一場戰役,在半導體上就不能輸,晶片是科研、商業、軍事各領域都需要的關鍵,重要性超過石油,成為新世紀的國家戰略資源。美國若能成功限制中國取得晶片,就能全面延宕中國的整體產業發展,重創其經濟,達成壓制中國崛起的終極目標。

各國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歐盟致力在2030年前讓歐盟的晶片市占率翻倍至20%,確保歐洲半導體供應自主化,並避免半導體集中亞洲地區生產造成潛在的地緣政治風險。

Google前執行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與美國知名國際政治學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也曾表示,美國半導體太依賴台灣,將置美國國家安全於險境。

分析施密特與艾利森話的涵意,是指台積電掌握全球92%的先進製程晶片市場,若台灣的晶片製造產能停擺或是落入中國手中,將對美國科技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