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烏俄開戰,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24日報告認為,目前氖氣(Neon)安全庫存為6個月,半導體供應鏈風險可控。(路透)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隨著烏俄衝突升溫,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24日報告也對氣體化學品的安全庫存水平進行評估,目前氖氣(Neon)安全庫存為6個月,認為半導體供應鏈風險可控。
大摩報告指出,根據《BusinessKorea》報導,2014年至2015年的烏克蘭危機期間,用於半導體生產的氖氣價格漲了10倍以上,達到每立方公尺3500美元,因此讓投資者感到擔憂。
1週前當烏克蘭情勢開始惡化時,大摩聯繫了台積電。台積電表示已建立「企業風險系統」來應付氣體、化學品供應相關風險,確保擁有多元化的氖氣供應商和地區,及一定的安全庫存水平。從台積電年度報告來看,台積電共有10間氣體供應商,包括法國液化空氣集團(Air Liquide)、英特格(Entegris)、南韓SK Materials。
整體而言,在烏克蘭危機之前,台灣代工廠去年Q4已經積累6個月的氣體庫存,因為供應鏈中的部分公司也擔心,代工廠產能的迅速擴張可能導致原材料短缺。大摩的產業調查也發現,這些氣體還能使用1至2年的時間,因此台灣的半導體供應鏈認為,氣體化學品供應的問題是可控的。
市調機構Techcet的調查顯示,儘管全球近70%的氖氣是來自烏克蘭,但其供應似乎比市場所想的更加多元化。事實上,氖氣是鋼鐵產業的副產品,而非自然資源,像是中國等地區已有收集氖氣的機器,中國本土氖氣供應商包括凱美特氣體、廣東華特氣體。此外,艾司摩爾(ASML)使用的氖氣,僅不到20%是來自烏克蘭。
儘管如此,艾斯摩爾目前仍研究其工廠使用的氖氣(Neon)替代來源,防止俄羅斯與烏克蘭進一步衝突恐導致供應中斷。美光也表示,烏克蘭危機凸顯了半導體供應鏈的複雜性及脆弱性,但他們正著手烏克蘭相關的氣體供應作業,但也稱公司擁有大量庫存及多個供應來源。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