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美歐台一軌半對話 討論共同應對中國經濟脅迫

2022/01/12 23:18

美國、歐洲、台灣上月舉行由官員和學者參加的一軌半對話,與會人士都認為中國經濟脅迫是共同挑戰。圖為去年11月台灣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法新社)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美國之音報導,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10日公布的報告指出,台海緊張可能外溢到世界其他地方,越來越難以被忽視,許多國家開始理解到台灣福祉與其息息相關;美國、歐洲、台灣上月舉行由官員和學者參加的一軌半對話,與會人士都認為中國經濟脅迫是共同挑戰,三方就貿易、科技、安全等領域應對共同挑戰與合作機會,進行交流。

這場「台灣三邊論壇」去年12月由德國馬歇爾基金會舉辦,報告說歐洲國家正在經歷與台灣類似情況,應加強與美國、台灣的協調合作,支持台灣融入區域經濟架構,共同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

報導引述該報告指出,參與論壇的與會人士說,中國正擴大使用的經濟威脅,是所有各方都在經歷的共同挑戰;以立陶宛為例,在允許台灣政府以「台灣」、而非用「台北」名稱設立代表處後,立陶宛遭到中國懲罰。在台灣和立陶宛互設官方代表處後,中國海關把立陶宛自電子作業系統移除、使其貨物無法清關,全面封殺對立陶宛進出口。

報告說:「因為立陶宛對中國市場直接曝險有限,中國政府訴諸武器化全球供應鏈的方式,要求大型跨國公司切斷與這個波羅的海小國的關係。2021年12月,德國波羅的海商會致函立陶宛政府,警告除非立國能恢復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否則德國投資人可能很快就不得不撤離立陶宛。」

報告指出,台灣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也面臨中國阻撓,台灣在中國之後申請加入CPTPP,新成員加入須經CPTPP現有成員共識決,而台灣和拉丁美洲部分CPTPP成員沒有開展如日本般的良好關係,加入該協定前景並不樂觀,台灣將需要強化溝通與說服CPTPP現有成員。

根據報告,在此情況下,雙邊貿易與投資協定成為台灣更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的重要方式;有與會人士建議歐盟應仿效美國,建立歐台版本「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PPD)機制,可補充雙邊現行對話範圍較狹窄的不足。

全球大流行疫情使供應鏈韌性的重要性升高,許多國家正尋求在自己國內增加投資,尤其在半導體方面,歐盟、美國正在強化本身在高科技領域自主性,中國同樣計畫在當地建立完整的半導體價值鏈。

一些與會人士建議,歐盟、美國和台灣都必須加強在跨國監管規範方面的合作,確保晶片和使用這些晶片的物聯網(IoT)裝置的安全;而中國目前在國際標準制定機構,例如國際電信聯盟中,發揮不成比例的超大作用。

這份報告由馬歇爾基金會柏林辦公室亞洲專案高級研究員及斯德哥爾摩中國論壇召集人馬曉月(Mareike Ohlberg)撰寫,未列出與會人士名單。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