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通膨巨獸如影隨形!陳南光示警:抑制通膨的長期結構已經鬆動

2021/09/07 15:50

央行副總裁陳南光表示,抑制通膨的長期結構已經鬆動。(資料照)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通膨猶如行蹤飄忽不定的巨獸,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南光在最新一期銀行家雜誌發文探討「消失的通膨」(Missing Inflation)現象,並示警長期以來抑制通膨的5大結構因素鬆動,將誘發通膨上揚,須審慎面對。其中主要央行在極度寬鬆環境下,還修改貨幣政策提高對通膨容忍度,將削弱央行抗通膨的公信力,扭轉過去數十年低與平穩的物價走勢。

他在文中不斷引用《經濟學人》2020年12月12日對於肺炎疫情的評論:「如果說我們可以從2020年學到一些教訓的話,那就是世界上多數人已不再擔心的問題,可能會以驟然而可怕的力量席捲回歸。」

陳南光指出,過去30年來全球物價穩定主要是因為全球化效應、企業調價敏感度降低;老年勞動力的參與率增加,降低薪資上升的壓力;電商快速成長,抑制商品與勞務價格;央行貨幣政策,較以往更重視控制通膨;金融海嘯後,逆循環商品與勞務通膨率仍低。

不過這些抑制通膨的長期結構性因素已鬆動,2018年開始的美中貿易戰,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使去全球化趨勢加速進行,COVID-19疫情爆發更進一步暴露全球供應鏈脆弱性,意味著過去透過全球化建立更有效率的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以及抑制通膨的力量將逐漸削弱。

此外,隨嬰兒潮世代退休,人口老化、勞動力短缺問題逐漸浮現,勞動力減少的效應終將超過老年勞動力參與率上升對工資的抑制作用,加上去全球化的趨勢,可能逆轉過去30餘年中國與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崛起所帶來的產出成長和物價穩定,導致全球性薪資與通膨上升。

陳南光說,金融海嘯時,因金融機構積極去槓桿化,未有信用大舉擴張情況,此次疫情之後的量化寬鬆卻伴隨著貨幣總計數以及企業與家庭信用大幅成長,使極度寬鬆貨幣的效果傳遞到物價更容易。

第四通膨與通膨預期逐步升溫,由於通膨預期具有自我實現(Selffulfilling)的特質,一旦民眾的長期通膨定錨開始鬆動,將引發高通膨預期,並透過各種管道帶動實際通膨上揚。

最後陳南光提到,最近主要央行釋出將容忍更高與更持久通膨訊息,如聯準會Fed於2020年8月宣布導入「平均通膨目標機」(Average Inflation Targeting),容許通膨率在一段時間內超過2%的目標,而不會立即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

今年6月美國通膨指標核心「個人消費支出」(Core PCE)物價指數年增率達3.5%,已遠超過通膨目標,為1992年以來新高。歐元區通膨指標調和消費者物價指數(HICP)年增率上升到2.2%,英國的CPI年增率也達2.5%,均超過2%的通膨目標。但Fed仍強調此為短期現象。

陳南光認為央行抗通膨的公信力正在削弱,一旦動搖民眾長期以來的通膨預期定錨,將會帶來根本性的改變,扭轉過去數十年低與平穩的物價走勢。

除了通膨是否會持續走高,還有全球資金氾濫引發各國股價與房地產價格飆升的問題。

陳南光說,在長期超低利率與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支撐下,更容易提高市場的風險承擔意願。但是資產價格大幅膨脹與萎縮的危害不下於惡性通膨與通縮,資產價格大幅膨脹不僅造成資源配置扭曲、助長殭屍企業、拖累長期的生產力成長與加劇所得與財富分配不均;而資產價格崩跌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加深並延長蕭條;特別是熱錢大幅湧入與逆轉流出對新興經濟體為害尤其大。

然而在全球資產價格以及公私部門負債比率均持續改寫歷史新高之下,主要央行在面臨通膨上揚,考慮貨幣政策轉向時,將陷入穩定物價或穩定金融的抉擇困境。這是我們觀察是否會觸發通膨大幅上揚的同時,需要密切關注的。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