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近期多次強調「共同富裕」,被視為中共在財富分配政策上的一大轉向。圖為北京一處商業區。(彭博)
怕成下個馬雲 中國富豪已捐50億美元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期多次強調「共同富裕」,被視為中共在財富分配政策上的一大轉向。嚇得一票中國富豪及民企搶著捐款,深怕如同馬雲,成為下個中共開刀的對象。究竟習近平口中的「共同富裕」,背後真正的內涵是什麼?
習近平近來頻繁高喊共同富裕的結果,原本就已到處捐錢的中國富豪們,現在是更加的積極。尤其是害怕被監管風暴掃到的民企,包括騰訊、美團、小米和阿里巴巴,以及雷軍、張一鳴、王興等人,都趕緊捐款或成立基金會,拼多多在赴美上市首度獲利後,也立即宣布將捐贈100億人民幣協助農村發展。彭博統計,2021年至今,中國富豪捐款金額至少有50億美元,已超越2020年的41.2億美元,即將創下新高。
至於年收入多高會被視為「調節」的目標?8月31日人民日報社旗下的《中國經濟周刊》也給出答案,年收入在50萬人民幣以上,可以認定為是高收入家庭。外界擔心,接下來中國政府會不會真的「劫富濟貧」?對此,中國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8月26日出面強調,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奮鬥,是先富帶後富、幫後富,目的是創造更多人致富的機會,而非「劫富濟貧」。
「共同富裕」出自1950毛澤東談話
共同富裕的真正內涵是什麼?共同富裕一詞最早在1950年毛澤東在談「農業合作化」時提出。他當時說,「實現合作化,在農村中消滅富農經濟制度和個體經濟制度,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鄧小平也延續共同富裕的想法,只不過允許讓「部分人先富起來」,再讓其他人跟上。40年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許多中國人擺脫了貧困,但貧富差距依然嚴重,尤其在疫情下更加惡化。於是,習近平重提共同富裕,只不過主軸換成了「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中國富豪及民企都趕緊捐款,拼多多在赴美上市首度獲利後,也立即宣布將捐贈100億人民幣。(路透)
「第三次財富分配」縮小收入差距
具體來說,習近平打算如何促進共同富裕?習近平給出的答案是「第三次財富分配」。近日他提到,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並提出要建立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
第三次分配是中國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在1992年提出。透過市場實現的分配,稱為第一次分配;透過政府調節分配,為第二次分配;出於個人自願,在習慣與道德的影響下,把一部分可支配收入捐出去,就稱為「第三次分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蘇京春指出,財政再分配雖已兼顧公平但仍不足,需要企業、個人參與第三次分配,來縮小收入差距。
疫情摧殘 中國貧富差距更拉大
中國在2020年宣布脫貧,但過去1年半來,受到疫情摧殘,貧富差距只有拉得更大。富者收入完全未受影響,貧者則面臨停工、減班和停薪等掙扎。嚴格的防疫政策是加劇貧困的關鍵,由於中國政府限制了人口的流動,造成底層人民就業困難。中國政府不認為是自己的錯,反而責怪在疫情期間獲利的新興產業。
因此,中國先對電商、遊戲和補教業等新興產業下監管重手,防止企業將資產轉移到國外,這也是為什麼滴滴出行在赴美上市後,隨即遭網路安全審查。不過,專家向BBC指出,這種做法風險很大,能不能縮減貧富差距是其次,如果最終這些企業家對中國投資縮手,就長遠來看,所謂的共同富裕將變成是在殺雞取卵。
第三次分配是中國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在1992年提出。圖為上海街頭一處電子看板。(彭博)
第三次分配 變質成國家強迫企業做慈善
所謂的第三次分配,聽起來更不現實。第三次分配原意是要依賴道德責任跟社會期待,來增加捐贈的規模。但是在中國現今的體制下,不太可能期待個人或企業受道德感召,就把部分可支配所得捐出去。中共高層口中的第三次分配,根本是國家強迫企業做慈善。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接受澎湃新聞訪問時表示,共同富裕要以蛋糕不斷做大為前提,如果劫富濟貧只會造成共同貧困;前中國人行顧問李稻葵指出,讓更多人享受經濟的福祉是長遠目標,但不能期待短期內看到各指標改善,他也表示,必須警惕別讓共同富裕變成是「大躍進」,或者拖累經濟發展。
企業捐款對象 多是官方扶持的基金會
還有一個很大問題是,在中國捐款不如想像中的容易。和西方社會不同,中國全面控制所有的慈善機構,完全獨立運作的非政府組織(NGO)幾乎不存在,預計大部分大型企業捐贈的對象,仍是政府扶持的基金會和NGO。被國家把持的慈善機構行事作風不僅官僚,同樣也缺乏效率和透明度,也降低企業捐款意願。例如,過去中國紅十字會就曾捲入濫用捐款醜聞。
大家好奇的是,鼓吹共同富裕效果如何,最終帶來共富還是共貧?檢視中國目前的做法,華爾街日報認為,這些對於解決農村貧窮問題可能稍有幫助,但是中國政府把該解決的社會問題丟給民企,強迫民企以國企的方式營運,最終也無法解決如不平等、年輕人失業率高等,造成貧富差距的結構性問題。
另外,也有人擔心,這些將引發中國社會對民企產生一種類似民粹的負面情緒,最終會扼殺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若缺乏企業家精神,中國經濟將很難提升。在美中關係緊張、對全球化不信任,以及貧富差距惡化的情況下,民怨需要出口,而中國大型民企恐怕就是那隻代罪羔羊。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